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理多美呵,智慧多美呵”(一)

(2021-12-29 16:11:00)
标签:

李泽厚

智慧

图腾

抽象

狞厉

分类: 读书笔记

                                     “真理多美呵,智慧多美呵”(一)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之一

 听说好多人是高中时读的《美的历程》。可我居然是今年才知道的这本书。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命。先是听南周课上提到一次,然后是在蒋勋的《美的沉思》简介中看到,有人称《美的沉思》是台湾版的《美的历程》。

 

1030日下单买的书,113日闻悉李泽厚先生去世。117日开始阅读,将近两个月,前言后序一个字没落,读了三遍,做了大半本摘抄晨光熹微中,擦干净厨房的微温的地面,沏好了普洱茶,屏心静气读李泽厚的日子,成了这个冬天难忘的回忆。

 

冯友兰说《美的历程》是本大书,的确大,但也完全是文化普及读物,每个中国人都看的常识读本。尤其对我这个半文盲,这本书实在太适合了。文学艺术历史,都是一知半解。

 

我也纳闷,不知是过去的课本教材写得有问题,还是我过去没有思考的习惯,我对过去课本上的文学发展,艺术流派之类,全然没有什么兴趣,考试时那种大题,第一第二第三,完全是机械呆板的应付,它们真正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关系,我全无感觉。

 

可李泽厚的这本书,却深深吸引了我,他很少唐突地直接地表达一个观点,每个观点都有它的溯源和发展,每个观点之间都有联系,读来得如榫卯一般丝丝入扣,紧密而贴切。那些概念,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几乎都是耳熟能详,但是,当李泽厚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美学意义梳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我总是感到一种彻悟的喜悦。


找到以前囤的刘再复的《李泽厚美学概论》。前言写他们两人在美国幸运地成为邻居。“历史把我们抛到一起,抛到落基山下一个叫博尔德(Boulder)的小城里,让我们可以常常在一起散步,一起沭浴高原的灿灿阳光,一起领略人间精彩的智慧。真理多么美呵,智慧多么美呵…”是的,是思想之美,是智慧之美。


                       陶器纹饰


                  “真理多美呵,智慧多美呵”(一)
    

中途去看了一次“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物展。对有彩陶上的纹饰,讲解老师认为是“花”。中间的小点是“花蕊”。展品上方还展示了个地域图,中国不同地域的陶器出现了不同的几何纹饰。总之,陶器的纹饰似乎有一定的规律。


    李泽厚认为那不是简单的花纹,而是动物图腾抽象成的线条。

  

    他在书里画了很多图,鱼演化成直线,鸟演化成螺旋,蛙演化成波浪的曲线……他也说了,陶饰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话题,尚需探索。但是,“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的动物形象演化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已有足够根据。同时,这些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陶器纹饰并不是单纯的‘装饰’,‘审美’,而具有图腾的含义,似也可成立。”

    

    李泽厚甚至认为这些线条可能是原始歌舞(用于巫术)的抽象代表,“当年席地而坐面对陶纹的静的观照,是否是从‘手拉着手’的原始歌舞的动的‘过程’衍化演变而来的呢?动的巫术魔法化而为静的祈祷默告?”


            “真理多美呵,智慧多美呵”(一)


    我最早看马家窑彩陶时,也肤浅地认为那是水波,树叶,是对自然的模仿。现在想想,真不是那么简单。中国尽管从一万年前左右就开始有了农业。但是,人类还是有太长茹毛饮血的回忆。农业生产也不是田园牧歌,受自然影响很大。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都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对强大的动物充满了敬畏,因此,远古时期一直有图腾崇拜。人类在那个生存依然艰难的时代,不太可能有那么优美的心情去欣赏崇拜花朵,把花朵纹饰画到陶器上的。甚至因为有些花是有毒的,花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在人类的审美中。


     但线的产生,李泽厚认为,是和农耕社会有关的。“劳动,生产和自然对象与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的规律……在新时期时代的农耕社会里,劳动、生活和有关的自然对象(农作物)这种种合规律性的形式比旧石器时代狩猎社会呈现得要远为突出、确定和清晰。”


     蒋勋怎么说?蒋勋在《美的沉思》中写得还是非常严谨的。他写到了李泽厚的图腾学说的由来,“是19世纪发展起来的,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的…”他没有提出他的见解。

    

     但是,他在描述这些纹饰时,写了一段很优美的文字:“远离了茫昧的渔猎社会剧烈的竞争,史前陶器的形成和纹饰都展现着一种进入农业社会的优美心情。那些延展的曲线,连绵,缠绕,勾曲,像天上的白云,又像大地上的长河。因为定居了,因为从百物的生长中知道了季节的更替,生命的从死灭到复苏,中国陶器的纹饰除了图腾符号的简化之外,又仿佛有了一种静下来观察万物的心情。”


     看了这么多,我得出结论了:图案的起源是图腾和巫术,并非简单的装饰。但是,在表现的过程中,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艺术的形式是当下的,但是,反映的内容往往不超前,而是滞后的。


                                                                        狞厉之美


       “真理多美呵,智慧多美呵”(一)

                                                                                       (商晚期的古父已卣)

 青铜饕餮这一章解决了我很多长期思考的问题。


“…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为我们所欣赏,赞叹不绝,不正在于体现了这种被神秘化了的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吗?正是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狞厉的美的本质。

              
“真理多美呵,智慧多美呵”(一)


                                                                                  (印度教的七蛇神)
   
    想起类似的、我对古老民族神兽的喜爱。我发现,只要是古老民族的神兽 哪怕是陌生民族,都有一种动人的力量。印度教的狮子和七蛇神,埃及阿蒙克神庙神道上的神兽,都能打动我们。我以前只认为,它们里面有人类真实的心路历程:从恐惧到敬畏。但是,“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我以前理解的“从恐惧到敬畏”的关系还没做好衍接,这种客观历史力量,到底是指什么?

“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行“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踏着几千万具尸体而前行……”

“大概从炎黄时代到殷周,大规模的氏族部落之间的合并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的,经常的屠杀,俘虏,掠夺,奴役,压迫和剥削,便是社会的基本动向和历史主题。暴力是文明的产婆。”
 

     用网上流行的话说“女人慕强是真的,男人好色也是真的。”这就是人类的丛林法则,这应该就是“历史的必然力量”,人类的路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即时今天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变了,但是,人类仍不能完全掌控世界和自己的命运,突发的灾难,个人的人生困境都在威胁着每个人,因此,人仍然需要这种强悍的力量。这就是神兽和青铜的狞厉之美至今仍能打动我们的的原因。

                        “真理多美呵,智慧多美呵”(一)
                                                                                                                     
( 西周 伯矩鬲


    “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制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好些饕餮纹饰也是如此。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李泽厚《美的历程》。


    古老神兽从远古走过来,不管怎么演化,它身上都有种人类童年的天真与拙朴——人类童年是弱小无力的,对凶猛的强大的动物,人类是惊恐到敬畏,敬畏到依赖的,在表达这种感情时,自身的那种天真拙朴肯定会流露出来。这种美是非常真实的,所以,会打动我们。

    明清的的狮子为什么不动人?(梁思成称太和殿门前的狮子为“哈叭狗”)。狮子不是中国本地物产,推测从印度来,后世的翻制太多了,走了样了。

    人对神兽是有过真实的恐惧和敬畏的,这种感觉是真实的,而后世造的无论怎样号称妖魔鬼怪,都没有这个感觉,所以无论怎样怪异,也不能打动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