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笔与非虚构——《中国在梁庄》笔记之二

(2021-08-20 18:28:27)
标签:

梁庄

闲笔

虚构

非虚构

文学

分类: 读书笔记
                               闲笔与非虚构——《中国在梁庄》笔记之二

    作者在这部非虚构写作中,有很多她所说的闲笔,我都非常喜欢。非虚构写作做不到百分百的真实,只要是文学,就会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如果没有,反而不真实,也就不叫文学,而是社会学的报告了。


    文中几次提到了这个女孩子。十年前,作者看到她时,她还很小,发着烧,全家住在墓地尽头被暴雨透的几乎没有干燥处的茅草屋,十年后,母亲去世了,姐姐出嫁了,她也长大了,没有上过学,说好了,镇上食堂让她去帮忙,一个月五百,管吃管住,己经催了她好几次了。


   “我听了,非常高兴,小姑娘自己也挣钱了,最起码,她的生活没有问题了。” 她给父女俩照了张相。“不知道激动还是欣喜,这样一个生命,终于熬过艰难岁月,又那么健康开朗,质朴纯洁。她未来的生活会更好些吧。”


    她写得好,照片上的女孩子的确非常健康开朗,尽管她的成长另人心酸——爸爸应该是精神有问题,非要离群索居到坟地来住,她是抱养的,一天书也没有读过。“当年发着高烧、不能动弹、极度营养不良的小女儿,如今己经有着红润的脸宠和羞涩的笑容。”


    看得我是又难过又欣慰。难过的是这个生命的可怜,欣慰的是她的健康开朗,明媚的笑容,尽管她一天书也没读过,可是,她能活下来,活下去就己经很好了。我也看不够她的“健康开朗,质朴纯洁”,我为生命的强大,那种仿佛植物的向阳性的蓬勃而感动。


   这些天我自己在家,往事经常涌上心头,成长路上有太多遗憾,也充满了自责。看到这个女孩子,我生出了许多感触。生命原是有它自身的强大的美,强大的修复能力。不管生活给过你什么,你辜负过什么,只要你仍肯生长,那么,它仍会新鲜美好,明朗坦荡。


    这种力量,在书中别的人物身上也都看得到。“生命有时真的充满不可思议的韧性,眼前的焕嫂子,健康,开朗,所有的伤害与痛苦都被自我吸收和消化,或者主动屏蔽掉。”写再婚的巧玉:“那个善良、温柔的女人还在,那双大手也还在,结结实实的,洋溢着生命力。但这一切,被一种温顺的,服从的天性遮蔽着,只有那些愿意接近她,爱她的人才能够被发现。” 这些描写我都爱读,到有读文学作品的愉悦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写到村长发牢骚时,她写道:“……书记只是微微笑着,并没有表现特别的不满,或者特别去阻止,那神情,就要像一个江湖老大在看着自己的小弟弟耍酒疯,既是一种亲密关系的认同,同时,也是地位身份的强调与清晰化。”既有文学色彩,又有社会学的角度,读来既感生动,也有认知和思考。这是常规的虚构文学里不具备的,体现了非虚构文学的一种丰富性:融合了文学和社会学,人类学的特点。

 

    提到支书我又想到了《平凡的世界》里的田福堂,钥匙链在屈股上形成一个孤度的金光明,日子过得好的大能人金俊武…杰出的小说,其实就是社会真实状态的再现,《平凡的世界》《红楼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都是这样的杰作。好的小说可以达到非虚构的成就,但是,这些作品需要的周期较长,而如今的社会变化得越来越快。


    作者也在后序里说:“这是一次文学的自我暴动,是自1990年代以来文学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的质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暴动?就是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得太快,而作家,尤其是作协养着的作家还在书斋里虚构,吃老本,底气不足,形式上找,手法越来越光怪陆离,读者不能马上读到与之相关的生活,相反被那明显虚构的语气激怒了。而非虚构文学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一定的文学语言,一定感染力,所以,得到了读者的欢迎。


    非虚构文学是用文学语言来写真实事件。主体作者“我”的存在很有必要。“我”在现场,给读者真实感,我虽不能太激动,但我也是有立场的:是一个有良知有悲悯之心有思想力的人。我的方向主旨是思考如何让一个人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社会如何更进步。

 

    市面上非虚构文学现在很多,文学的门槛降低,更多的人走入,去写更多的人当然是好事。但是,非虚构文学也是文学,必须也要写得好。我仍记得多年前《法制日报》记者高红十写的大案,写到凶手碎尸时,她停止了描写,写的是窗外的合欢树

 

    我还对《巴黎烧了吗》佩服得五伏投地。他写德国人被赶走后的巴黎。“暮蔼轻轻地落在了自由的巴黎。这个城市像情爱耗尽了体力的身躯一样慢慢地沉浸在一种心醉神迷的麻木状态中,这是一天感情爆发的自由结果。这是欢悦的风暴过后的温存宁静的时刻。”非虚构文学同样要文学的描写,没有这些描写,那不是文学。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那是判决书,也不是文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