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木般的浮沉和挣扎——《秋园》

(2021-06-07 21:28:53)
标签:

浮沉

挣扎

狰狞

同情

祖孙

分类: 读书笔记

  

            浮木般的浮沉和挣扎——《秋园》

   

    《秋园》。在地铁中看完了这本书,看得我几次泪流满面,幸亏有口罩。作者杨本芬是八十岁的江西铜鼓县运输公司退休职工,她的女儿曾把这些文字发在天涯论坛上,后来出版,在豆瓣上评分很高。

 

    写了母女两代(主要是母亲)的命运,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

 

    作者是业余作者,但文笔流畅,叙事为主,略有抒情,几乎不见任何雕琢技巧,却异常动人。实在是因为那个乱世为叙事提供了天然的“起伏跌宕”,二是她本人有相当的文学修养,而并非有些人提倡的无技巧的“纯叙事”,无技巧一般要建立在有技巧之上才更稳妥。


                   浮木般的浮沉和挣扎——《秋园》

                                                            命运

 

    秋园的命运有几次大的转折,书里写得都非常安静。她的父亲是医生,家开药房,家境优越。一次,国民党官员太太送了两张戏票,父亲把票了两个儿媳妇。

  

   “秋园回到家,发现葆和药房那两扇朱红大门大白天紧闭着。门前围着一堆人…‘船沉了’,在一张张翕动的嘴里,秋园听明白了这三个字。”演戏的画舫沉了,两个儿媳妇都死了,医生父亲处理完两个儿媳妇丧事,也一病不起,病故了。秋园辍学了。


    国民党参谋上校仁受托人来求婚,秋园的条件是“让他供我上学,初中毕业结婚。”仁受是个非常斯文的文官,对她如父如兄。婚姻很美满。

 

         1937年秋,南京政府迁往重庆,船到汉口时,仁受决定下船,带着妻儿去看湖南乡下的老父。“这艘船只是中途停靠武汉,下船的只有仁受一家。仁受拎着皮箱走在前面,秋园牵着子恒跟在后面,四名勤务兵挑着四个大箱子尾随其后。过吊桥时,年轻的秋园抱起子恒,迈着轻捷的步子走了过去。从前的生活,也远远地留在了吊桥那边。”

 

    父亲的病使他们一直没法出行重庆,直到两年后重庆政府给仁受除了名,也不再发薪。生活己经开始露出来了艰辛。还好,两人都有文化,都能教书,土改后,分了房子和土地,天真的仁受很高兴可以过田园生活,辞掉了教师的工作。但是,他是不会种田的,人民公社后,他又有病,全家吃饭都成了问题,全靠秋园做民办教师挣公分及和女儿半宿半夜地为人做针线艰难度日。

 

    家里实在没吃的了。女儿之骅要去讨饭。“之骅走到坪里的时候,仁受手里拿着刷子,把之骅从上到下刷了一遍…’叫花子也要干净点。早点回来呀,莫让家里人担心。听仁受声音不对,之骅抬头一看,爸爸眼里满含眼泪,一副无奈的表情。”昔日斯文儒雅的参谋上校落得这步田地,让十来岁的小女儿出门讨饭才能活下去…

 

         1960年,仁受由于饥饿患浮肿最终去世。秋园带着两个儿子回洛阳老家找哥哥,但哥哥家也无法接纳三张嘴,最后她逃到条件比湖南好的湖北,给人做衣服,户口严查后,嫁给了丧妻的老王,老王人好,算是过了几年好日子。但是15岁儿子溺水身亡,老王最后也病重去世,66岁的秋原回到了湖南,89岁去世。

 

    细节远比这揪心。这些不幸里,有偶然的,时代的因素,也有性格的,个人的因素。尤其是秋园和仁受结婚后,仁受的两个选择,尤其是仁受下了船,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

 

    之骅(作者)1940年出生于湖南,席慕蓉1943年生于重庆,1966年毕业于布鲁塞尔大学…她的父母就是从南京去的重庆,之骅父母若不在汉口下船,应该也会从重庆去台湾。命运天壤之别。但仁受惦记老父也是人之常情,并不该责怪,愿做农夫过田园生活,也是因为书生的迂腐,也不可恶。

 

     是时代太狰狞了。它不给普通人修正的机会,一点点风吹早动,一点点迟疑错误,人就会被命运和时代的恶魔吞没。那个年代的人,可怜得犹如从巢穴里拋到了外面的、低声哀鸣的雏鸟


                  浮木般的浮沉和挣扎——《秋园》

 

                           坚韧

 

     让我感动的,是一家人的合睦,母女两代对苦难的从容坚强。

 

    “尽管他早已做不了什么,但仍是尊威严的守护神,守护着秋园和这个家。”仁受虽病,不能为家人做什么,但他对孩子们慈爱,爱干净,重视教育,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秋园也从不埋怨他,夫妻感情仍然好,给了这个充满内疚的丈夫和父亲应有的尊严;

 

    秋园对贫穷和饥饿,几乎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邻居看他家是旧军官,讹一担谷子,她家实在没有,她就去学生家讨;大儿子几个月没音讯,她要去看,可实在没有衣服可穿,就去找过去的邻居去借;白天教学,晚上给别人做针线,丈夫饿死后,她怕两个小儿子也饿死,买了车票回了老家,老家呆不下,去湖北,给人做衣服,又嫁了老王,总之,活下来了,没有饿死;

 

     女儿之骅(作者)也不並于母亲。从小帮母亲做针线,12岁才上学,吃不饱,又熬夜,上课只能靠着教室后墙…家里没粮了,她去讨米;全家饿得实在眼冒金星了,她不告诉父母,和弟弟一起去偷稻谷(村里人都去了)学校停办了,必须回原乡,她连行李都没带,去了江西(湖南老家形势很严峻),想尽一切办法生存下去

 

    还有,母女两代的命运都没有离开读书求学的愿望。秋园嫁给仁受的初衷是读书;之骅一直都渴望读书,退休之后给女儿看孩子的时候,写出了这本书。

 

    除了秋园失去儿子呼天抢地外,母女二人从来都是从容镇静,所有的苦难,也都忍受过来了。大儿子子恒一直做教师,三儿子赔三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师专,也做了教师,之骅虽说生活在小县城,可从小就告诉女儿要考大学,三个女儿都大学毕业。

 

    秋园晚年仍生活在老家的院子里,两个儿子轮流陪护,晚年算是幸福的。这一家人能活下来就很好了,更何况还保持着文化人的尊严和体面。秋园晚年举止仍斯文得体,有别于乡间老妇。

 

 

                     浮木般的浮沉和挣扎——《秋园》

                           同情

 

    除了作者自家,作者也写到了同情和温暖。

 

    仁受因为做过国民党乡长,被抓走后,一个货郎送来了很多东西和米:“杨乡长是我家的救命恩人,他的恩情,我这辈子都报答不完。”

 

    秋园去学生家讨米,学生母亲说:“…人难总有个落难的时候。你千万要耐烦过,细伢子一大堆,就全靠你,以后有么里事再来,不要不好意思啊!”

 

    秋园在湖北嫁了老王后。老王的83岁的老母亲很好,“有空就纺织…她请人织成布,让秋园做成被套、床单,内衣,还一个劲儿的要秋园寄给子恒和之骅(秋园和前夫生的)。”

 

    老王是个好人,临死,对秋园说:“等把我安葬完了,你就赶紧回老家,切莫拖延时间。媳妇不是省油的灯,对你不可能感情。爱民虽对你好,但毕竟不是亲生儿子,等到人家赶你走,你就不值钱了。您回到老家,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去。”这决不是小说家的语言,只能是来自真实生活的语言。道尽了人世的凉薄,也道尽了人心的美好和温暖。

 

    那一代人的苦难、沉沦、挣扎己经都过去了。对那些不幸早早离世的人,尘世的确亏欠了他们。但愿这些人间的善意和同情曾经温暖过他们,毕竟,这些善意和同情,足以化解苦难,安慰那一颗颗去往天国路上的灵魂。


             浮木般的浮沉和挣扎——《秋园》

                                               祖孙

    作者也写到了周围人的苦难。四老倌祖孙的故事最让我动容。

 

    鬼子来时,四老倌抱着孙子兵桃跳进了粪坑,逃过了一命,儿子媳妇全被抓走。四老倌生活及其吝啬(完全是过去攒钱想买地的那种),对孙子、兵桃也不例外。兵桃冬天穿捡来的鞋子,脚后跟冻得裂口,流血。兵桃都是不穿裤子下田的,一次,屁眼被蚂蝗叮出了血,他大哭,说不给裤子就不下田,四老倌在众人的声讨中,终于屈服了一回。

 

    土改时批斗四老倌,要他交出金子。四老倌悲从中来,对孙子说:“兵桃,爹爹(祖父)最对不起你,我没把这日子过好…你跟着爹爹,从小到大没穿过件好衣,没吃过餐足肉,到头来落得这个下场。”

 

     兵桃很懂事,“…爹爹,没有你,就没有我兵桃,我两岁多没有父母,还不是爹爹像养牛样把我养大…”

 

   “四老倌又轻轻地对兵桃说:‘我挂在墙上的烂布包里有五十八元,是留着防老的,有一身新衣是留着装老的,还有一身新衣是留着你相亲穿的,如今都被没收了。’说着,呜呜他哭起来。”

 

   “兵桃劝他:‘…只要留下条命就够了…我心里早盘算好了,等爹爹百年之后,我会替爹爹操办得风风光光,让村里人看看,兵桃好能干,好有良心,到时还怕讨不到堂客(媳妇)?’一席话把个四老倌说得眉开眼笑。”

 

    这几段看得我泪水涟涟,但百看不厌。这一对祖孙的对话,是个中国人都能看得懂,都能看哭,也能看笑。四老倌从来没有死。他一直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祖父父亲身上。他节俭吝啬得让人生气,又让人心疼。他所有的辛苦其实都是为了让孙子说上个媳妇,过上个好日子,他自己要的,无非是套装老衣服。

 

    兵桃多好,爷爷对他那么吝啬,那么苛刻。可是,爷爷埋藏在严厉和苛刻下面的深沉的慈爱,兵桃是懂得的。这是个没有父母的可怜的孩子,可是,他多好的安慰了爷爷,他是多么懂他的爷爷——爷爷一切都是为了他。

 

    这几段豪无文采可言,朴实无华的语言,是多么地感人,多么地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