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言词与比喻——《人文主义地理学》阅读笔记之二

(2021-04-01 12:47:35)
标签:

比喻

人类

感觉

夙愿

生命

分类: 读书笔记

             言词与比喻——《人文主义地理学》阅读笔记之二



   “…言词能明确地把人及非人的环境因素联系在一起,不同的词有不同的隐喻作用,但在所有的语言中将人与非人的环境联系起来的词汇是普遍的。当这些词也被说出唱出时,我们与环境的情感联系会加深。”

    比喻真是一种常见又可爱的修辞。喻体可以美好也可以丑陋,这时候要的是贴切。这是我第一次明确看到对比喻作用的阐述,感到十分喜悦。

    陈丹燕对比喻的修辞运用得炉火纯青。本体难懂抽象时,喻体就要生动,具体。写王家妹妹的孤傲:像一滴油融入水里,打得再碎,也不能融于水;写北极的白云:好像儿童深长无忧的睡眠。

    当本体很寻常时,喻体又变得抽象而微妙。她写北极,“天地大静,像青春流逝过的岁月。”写水和冰,“让人想起自己的童年和中年,童年时世界纯洁而尖锐的理想总是在岁月中渐渐融化了,变成了倒映着理想的静默的水。”

    语言、比喻是多么神奇。遥远和切近的,平庸的和脱俗的,具体和抽象的,都可以找到联系,都可以找到它们相同的质素。多么令人愉悦,让人相信,世上有一桩好事,就一定会有另一桩好事;有一个好人,就会有另一个好人;有一桩心事,就会有能读懂这心事的人。

    作家的笔,是写不秃的。
        
              
言词与比喻——《人文主义地理学》阅读笔记之二


  “言词发挥隐喻的作用。为什么直白的名称不足以表达呢?为什么言词不能只有字面意义呢?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需要感知周围的事物,感知的方法之一便是使用隐喻性言词…当我们把地貌特征与我们的骨骼联系在起时,就是将其拟人化了,这时它们变得容易理解和熟悉起来,所以,我们会说,山’脊’,河’口’… 我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理解复杂而难以形容的现象。隐喻以简单却含蓄的意象解决了这个问题:神是强大的保垒,生活是一条长河…”

   看到这里,心里一阵惊喜。段义孚先生把言词的比喻、隐喻说得多明白!人类感知世界时,是从自己的感官和主观经验出发,所以,用自己熟悉的感觉和概念隐喻;复杂而难以形容的,用简单含蓄的意想解决

    言词是我们日常使用、司空见惯的,可我们很少去思考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人类的思想情感与言词之间其实是非常密切的。

   即便是名词,地名(包括译文),看似没有意义,其实也包含了使用这个语言的世世代代的人民的情感:姑苏,水乡的温柔和委婉;雅尔塔:安静又古老;湄公河:《诗经》里有“在水之湄”,“湄”水草交织繁茂的地方,“眉”“媚”“湄”都有柔软、弯由的联想,东南亚的风光有热带的旖旎,东南亚的女子,都有妩媚的特点;“湄”的音节也不响亮,是热带平原上的大河的特点:安静,深沉、舒缓。

   言词里面,即使是名词也都是有生命的,凝聚了使用它的世世代代的人民的感情、夙愿、亲昵,也包含了美好的情操。

   为什么人对自己的故乡、祖国充满感情,为什么我们在看古老的文明展览的时候,常常感动。我想,都是因为常常能感受太多有名无名生命的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