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柔韧多元的何兆武

(2020-12-08 06:25:12)

何兆武先生今年99岁高龄。《上学记》是他85岁时口述,文婧记录的他在北京、西南联大求学的经历。这个年代的人的留下的回忆录也不少,但是,何先生思想与众不同,在他这年龄段的中国知识分子中,非常难得。从他的求学经历中,既可见旧时代的教育特点,也能窥见同一时代文化名人,知识分子的风貌,加之他独特的思想,使得这本书读后令我颇感受益。

何先生重视启发和思考。关于读书。“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带来的内心满足,好比一次精神的漫游……”“我一生阅读,从未立下任何宗旨……并非是我径直接受了作者的意见,甚至未必认同他的观点,但他的思想启发了我,而且启蒙得很深。”

爱读书的朋友都会用共鸣。除了读书本身的幸福感,还有就是读书有时就是精神的体操,让大脑变得积极,就在积极的思考中,有了新的收获,也就是说,读书有时未必是接受了书中的观点,而是从中得到了启发,这也是读书的意义,所以,“开卷有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也真有它的道理,这些话里,其实都可见书对人的启发。

在教学中,他也提倡启发。“老师的作用正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与学生交流。”“老师讲个人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至少比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学生开阔思路了,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不一定非得同意老师的观点,这是自然的事,而且可以公开反对。”

不仅读书,生活,做学问,他都不提倡功利。“而我觉得生活不应过分功利,而应有一种内在的价值”,“做学问可以有不同的路径,并不一定规定死了这样或那样走,何况我从来不打算做专家和学者,只能旁观世界或人生就满足了。”

这里说的不过分功利,不是指浑浑噩噩过日子,是指不过分迎合外界的标准,而是面对自己内心的标准: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探索发现,实现自我超越。 旁观世界和人生是自谦的说法,他只是尽可能地不去迎合外界的热闹,让自己这颗探索发现的心在一个安宁静谧的环境里不受外界干扰。总之,他反成功学,也是反鸡汤的。

他说一事无成也是自谦。他的书和译作,清华教授葛兆龙在序言的评价都不低。但对于他来说,并不真的重视这些。他从青年到暮年,一直保持着读书、独立思考的习惯,可谓“书生本色”,是不愧对自己和社会的。

对著名的西南联大教育成功的剖析:“自由”,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就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人的独创能力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我们个人的人成长,创造也是这样,不要给自己太多桎梏,而是自由探索,积累到一定程度,最后才能有灵感的凸显。

其他的一些思想也都非常独特。这些思想都不走极端,都不停留在表面。

坐标转化。“当我们思想解释不通的时候,就得另换一个坐标,不能死硬地按原来的模式去套。”“历史中真正学术上,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大概都需要坐标的转换,有些原来的坐标转化不了,却让在那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扩大来说,世界上没有金科玉言,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标准,人类进步需要不断地转换坐标。”

想想,我们在生活中也是,有的时候,遇到矛盾了,就的换个坐标,周围的环境变了,也要转换个坐标,诺基亚没有转换坐标,倒闭了,清皇室没有转换坐标,丢了江山,子孙生活无着。

“我们总有一种落后的农民意识,老想着拼命,强调‘吃大苦,耐大劳’,可是进步不能光靠这个,不然人类文化能进步多少?”谈到旧时学京剧的孩子的苦,他当时就想:“如果必须如此,那么我宁愿没有这门艺术……我祝愿美好的艺术是在美好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更进一步,我希望一切美好的思想都是从循循善诱,而不是从残酷的斗争中来。”

这两个思想对我们当今教育都有启发。我们都是知道:教会孩子们学会坚持, 吃苦,完成一项事业也是对的。但是,还应该参照何先生的这段话,应该明确一点,这不是教育该走的方向。靠拼是不能真出成绩的,正确的是,让一个学生在在青少年时代博览群书,培养兴趣的广泛,积极的思维和创造力,然后去找的天赋,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透支身体,起早贪黑地区地去机械重复记忆。

“专业的历史学家往往止步于专业的历史训练,没有能够进入到灵魂深处,知道得再多,也不意味他就懂得了历史”;

“噶邦福先生对历史理论非常感兴趣……但这些历史事实的背后总该有个理论的总结。历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究竟有没有规律?如果有,会是个什么样的规律?我们该怎么去认识它?这些都是很根本的问题,最终总得有人对历史的总体有一个说法。”

“任何一种学术能成立,而且有影响的话,一定有某些合理的成分, ‘转益多师是吾师’。我说的的老师并不限定是这一个或者那一个。人类的文化也应该是这样,不能独尊一家。”

这些不极端,柔韧的,深入的,多元的思考方式,都是我们在做学问和生活非常重要的思想,而何兆武先生都给了我们。

但是,何先生也不全给我们的是思想,他也是一个人文素养极好的学者,书中谈及了很多他读过的好作品,电影,音乐佳作,对喜爱“美”读者也是一次非常好的汲取机会。比如,他提到了学英文的佳作《格列佛游记》,朱光潜书里提到的阿尔卑斯山的牌子:“慢慢走啊,欣赏啊!”,“人生就像游览阿尔卑斯山,要经历无数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好好地欣赏。”读来有收获,有趣味,犹如听良师益友在娓娓道来。

记录者文静在后记里对何兆武先生做了分析,第一,“他从小接受了非常好的理科训练,上大学之前,就培养了非常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对大自然的奥妙有着很深的认识,了解越多,越是认识到人的局限”,也就避免了很多偏见;二,他有良好的美学修养、文学修养,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 我看书后补充。他虽没出过国,但他英文基础很好,对西方的文学作品、电影,哲学著作都有涉猎,西南联大读了七年书,听了很多大师的课,加上背井离乡,除了学习就是与同学交流,在那种自由的空气里,形成了他正确的思想,文理、中西得到了很好地交融。

他本人不热衷政治,为人低调,在历次运动中,也就减少了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可能性(胡适的儿子胡思杜与他同年,早在1957年自杀)。

他不功利,读书做学问都从自己的兴趣和内心出发,所有成就几乎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最后尘埃落定,却见到了他知识分子的本色:思想独立,著作精良,译作影响几代人,心灵幸福。且在动荡的乱世里,安稳地活到了百岁。

听这样一位老人谈读书做学问,人生,可谓三生有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