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没有读过黎戈,这次读后,有大开眼界之感。她的书,堪称“曲径通幽”,看似不起眼,但将人带到的却是一个个优美幽静的境地。
她注重格物。花朵,树木,香水,色彩,都是她研读的对象,她的格物,十分安静,细致,夯实,唤起了我们对万物的兴趣。让我们的心静了,耳聪目明了。
她的物在身边。“脚边不小心碰到的是可手边翻阅的日本绯句集里的月见草啊。”“大街上种的应该都是黄山栾树,但植物园有些复羽叶栾树……”
她生活的范围并不宽。家住南京,附近有座小山,经常上山,偶尔去趟东晋博物馆,山西博物馆,走得并不远,她的很多格物,都来自书籍。
她写过她追踪的宋代画在梁上的“方格纹,豹脚纹,圈头合子”,买胶带,看《敦煌图式图案》,忍冬纹,旋转忍冬纹,变形忍冬纹,描述它们的区别。“我一直喜欢看工美书,里面有很多传统纹样……折枝梅花、串枝萱草、缠枝牡丹、曲水四级花纹……”
她的格物有时出乎意料,生活中很多不明显的“物”也在她的“格”中。写书架:“在我的书架前巡礼,正如逛街的快乐,看到那么多美丽的愿望,像花朵含苞在原野一样,
安静地待在它的意识形态里,只等着我去唤醒那美与智,再一一化为自己的。花儿就在那里,那时时可推门的喜悦,让人幸福极了。”
她格物的目的写的不是论文,搞研究,是在寻求物里的“美”,有所发现,有所思悟,她就写,并不面面俱到,所以,她的文章,不是科普也不是常识,是很美的文学。
“他的画室杂乱如工坊,堆满朱砂,蓖麻油,绿松石……这可不是杂物,而是等待研磨,溶解,勾兑的颜料。文学家动用几个形容词就可以抵达的美,画家得经过大量的坚实劳动。”“人类自古渴望光明和色彩,无论死亡的幽谷多么幽暗,也要顽强地在天地间留下一点生命的璀璨。”
关于冬天的花朵,“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花朵,也是自己的园丁,不要忘记三月正是十二月孕育出来的。”
木碗。“器物在被拿来盛汤的过程中,盛开出本身的丰饶,使用者内心收获了他的满足感,漆本身有粘补的功能,在小心养护下,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和使用者结成亲密的情感链接,时光流逝,‘物’已经成了温暖的家庭成员。”

她写了一些小众的日本和欧美的作家,艺术家和设计师。介绍他们书的内容的同时,也能看到这些人“格物”的态度。
写谢泼德:“她俯着,仰着,爬着,躺着……看着这山。谢泼德和凯恩戈姆山终身结缘,无论寒暑,有空即会前往……她只想和山在一起,出于山的内部,和之前那些自然文学家比起来,她的剖面细节更多,角度更多。”
画彼得兔的波特小姐,“她注意到金银花,白蜡树,枫树的枝是对生的,而杜鹃花,桦树,橡树的枝是一左一右互生的。”写作家梅腾萨里聚神欣赏一朵水仙花:“……目睹阳光和花茎组织都清晰可见,我注意到水仙花丛中,那枝有鲜艳橙黄凹底的水仙花,雄蕊底部呈现半透明鲜亮的绿色。”“万花丛中,谁会对一朵水仙花如此细腻地赏玩?而深度关系的建立,方是放大对方美感的唯一途径。”
她也写了如何格物,“精心观察,让盘旋在抽象的理念和字句之中的思维落地,才会得到生活的美和真实感。”“与瞬间占有的游客不同,一笔一画画出的手绘,是通心的,它需要极为认真的观察,近乎于层层深入的沉思。”
写出了“格物”“格”得好的真谛。“而在谢泼德的这本书里,她用好几页纸去描述冬日的小河:里面有冰的不同形态,它们关乎寒冷与水的结合程度,在不同的温度和风向里,变成河底的冰纹,植物上的霜粉、手掌可以触及的冰针、寒意逼人的水流……这样不厌其烦的工笔描述,还能让人不厌倦,其写作秘诀,和莫里斯设计的工艺图案一样,就是要靠内在的活力满溢。‘活山’的话——水是醒的,风是醒的,眼是醒着的。”
“科学家的书,都是干爽紧实的,没有水汽弥漫的抒情意味,但是,仅仅是这双眼睛的热情,已经动用了巨大的情感的力量,一个人有多爱这世界,才会在零下十几度的冬日,天天去森林里看鸟,爬上树梢,研究鸟巢……”
这是多年认真耐心剖析事物的肌理的习惯,丰富的情感,沉积的智慧,综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一种穿透:能透过作家科学家的冷峻的外在和笔触,看到了其内的“热爱”,也使我们深悟了格物的核心是“热爱”。
她热衷格物,也热衷格物的人,也自然“格”到这些人的人生。这些专注和耐心的人的人生,呈现了另一种美感。写日本的摄影师石内都,满脸褶子和同性恋女友环游世界的托芙.杨松,“她们与时间相处的的关系,是松弛的。”“灵魂的光,早已淹灭了性别感和年龄感,‘女’的美,会随着时间而磨损,而‘人’的美,却必须扎根于丰厚的生命体验,它只能是时间的礼物。”写到托芙.杨松小说以自己和同性恋女友的同居故事为题材的小说:“生命的活力并不以年纪划分,而是依据内心的活跃度,对外界的好奇心,那是一种生命的浓度和热度。”
她耐心,细致,在格物的同时,对各种艺术形式也有所对比,联系,剖析,描述,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把握和描述都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都后令人十分令人愉快。
“香水不是原料的简单堆砌,而是经过了巧妙地组合和烘托,有主角与配角,好的调香师,往往用很少的几种元素,简单扼要,直击重点,表达能力很好,就像优秀的作家。”描述小说:“人生那些艰深的道理,像水溶和脂溶维生素一样,溶解在具体的情节和存在之中,要靠读者的积极领悟,合作完成一本书。”“连展品的说明,都写得简洁优美……如国画般干净清透,下笔是‘扁’的,只聊聊几笔勾个精气神——而大多数文章里的人物速写,都是沿袭西式立体人物构造法。”“正是在那里,他从塞尚的画里汲取了灵感,练就了简约而有力地逼近主题的健笔。”“……但那是整理过的生活,看似混乱,却是真实还原了意识流,睡醒时不设防的房间,和收拾过的待客的家,它们,是美和另外一种美。”
她的研究方式值得借鉴。“突然兴起,对某个主题感兴趣,然后自出奔走找资料,找专业朋友求教……把收集来的书按金字塔形排列及阅读——我常用金字塔的方式来学习,比如,首先是底部具体知识,线性了解下,然后再各个分支再突破,形成整体印象后上溯,找一些主题论文集加深理解,只好再攀升到更抽象的理论高度……”真切地感到了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发现去学习去深度的乐趣和美感。尤其是生活范围不大,对交际、人群不是很感兴趣的朋友,学习她的这种从身边、书中“格物”的方向,很有必要。从她引用的书的内容来看,(引用得都比较贴切,她也都有自己的见地,都不是“掉书袋”),她的阅读量是十分巨大的,输入量是非常可观的,她今日写出这样的好书,成为作家绝不偶然。
总之,读她的这本书,不但有一种美的享受——独特的思想和美好的细节和语言比比皆是,还有一个重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格物。仔细分析一下她的格物,就是对大自然、生活的每个细节,各种艺术形式,包括书中的人物,都耐心,仔细,用手,用眼,用各种感官去感受研究事物的肌理,在中间捕捉他们核心的“美”,因为是真诚的,也是用心的,就会发现更多的美的真谛,生命的真谛。这对于读者来说,应是更大的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