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张梅溪画展前言”,张梅溪是他的妻子,是儿童文学作家。“梅溪是学文的,一人在家里静悄悄地捡我们裁下的画布和纸头纸尾,画了三十多年的画。积累了两三百幅有趣的作品,苗子兄说是”传染性绘画“,我们家人都觉得珍贵,几十年过去了,挂出来请老朋友看看。”这是画展的前言,也是一首隽永的小诗。
一个原本不会画的妻子,母亲,和三个画家在一起几十年,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画,没有大张旗鼓,喧宾夺主,仍尽着贤妻良母的本分,打理着三个画家的生活,只用画布纸头之尾,安安静静地画着,但也没有自卑,一画就是三十几年。
看得出艺术对人的无声的熏陶。也感动这种一种发自内心,没有名利之心的喜欢。而家里的三个画家也都没有轻视,觉得珍贵,这里面既有情感的文明:对默默奉献又坚持画画的亲人的赞许,也是良好的艺术修养决定的:这几个画家也都懂得那种清新的真趣。所以想起这一家人,真是“如沐春风”,美得象首诗。
刘心武的妻子吕晓歌。印刷厂装订工人。家里有很多书报,但她自己订了《新民晚报》,尤其喜欢“夜光杯”,喜欢得还自己剪下来,有次从日本回来还写了篇关于奈良的鹿的小文发表在上面,文章写得很细腻优雅。他们的儿子曾经对父亲说:“其实我妈写得比您好!”这里有亲情的成分,也有对吕晓歌这种不慕名利,自得其乐的人写出的清新文风的一种真正的欣赏。亲人受家人的影响,能写得出,又都是一种清新的小众风格,又能得到家人的肯定,真是世间的一件雅事。
也类似”票友“的水准,票友不为稻粱谋,没有太多功利之心,反而自成一种风致。
作家李凖也写过他老伴,原来不识字,是李凖手把手教的字。老伴很用功,后来,看电影电视,老伴与他谈论起来,与他见解多有默契;新凤霞不识字,吴祖光手把手教的,新凤霞下肢瘫瘫痪后,写了不少文章,几乎都是大白话,但是,朴实无华,都可看,新凤霞瘫痪后不能上台演出,晚年多亏阅读写作和画画的支撑,这些都挽救了她。
文化的、精神的交流无处不在,夫妻几十年,抛却爱情和柴米油盐,能有点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也是珍贵和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