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阿伯格龙拍摄的1965年的麦加朝圣。为拍摄这张照片,他皈依了依斯兰教。
这是他在旅馆屋顶上长时间逆光拍下的照片,环绕天房绕行的穆斯林,被称为“与行星和原子和谐同步”。
“你们知道伊斯兰教吧,回民信仰的…照片还拍出了伊斯兰教喜欢的两种颜色,你们告诉我,伊斯兰教最喜欢什么颜色?对,绿色和白色,伊斯兰教的长老,朵斯梯儿们,伊斯兰教指朋友的意思,非常高兴,将披覆在克尔白天房上的黑布撕下了一小条送给了他。”
志愿者李老师耐心地讲着,大家安静地听着。身为穆斯林的我,听到穆斯林之外的人用客观公正的语言讲述伊斯兰教,很亲切很感动。又想起那句话:“所有的知识都在培养一个人对世界更公正的眼光。”文化修养越高,人对世界偏狭就越小。
而且,这个世界在这个瞬间呈现了安静和美丽: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声音,都被彬彬有礼地对待着。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梅夫拉纳苦行僧学校。一位苏菲派的神秘主义者随着诵经的节奏回旋起舞,双手舒展,呼求着天与地。”
苏菲派是苏菲神秘主义的简称,是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讲究苦修和禁欲(讲究苦修和禁欲却有如此美妙的祈祷方式),我以前不知道。
看到照片后我起初也没太多感觉。今早忽然想起陈丹燕在《捕梦之乡》里提过。找到后发现里面划了很多线。“三是苏菲神秘主义的祈祷仪式——倾听西玛…西玛总是在一个光滑洁净的场所开始旋转祈祷……苏菲们随芦笛与击鼓的音乐而旋转,双目微合。双目微和是为了与真实的世界保持距离,从而能够稳住旋转中的自我。”
当初划下是因为对作者思想文字的喜爱。并不因为它是伊斯兰教的某个派别,对于生活在中国汉地的我来说,这些也是非常生疏的。
这次将图片结合,我对苏菲派才有了一点点认识,早晨在文博群里问照片拍摄地点,群友给了我照片的文字说明,李老师给了关于苏菲派的解释。

这一幅是阿富汗喀布尔的集市里,一位穿传统“查连”的妇女都顶金丝雀。身为外国编辑部成员的阿伯克龙,“着迷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宣礼员诵念召唤词的声音,为此他自学了阿拉伯语…”天房朝圣的照片的作者也是他。

阿富汗少女,1985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30年来最著名的封面照片。
少女的表情很惶恐,因为她的父母刚刚被炸死,她刚和祖母哥哥安葬完双亲。
17之后,摄影师找到了她,她己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生活仍然很糟糕,丈夫孩子都多病。看表情也看得出,她是苦的,她没有欢乐。
摄影师送给了她一台缝纫机,帮她的丈夫孩子申请了医疗救助,《国家地理》建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会,帮助失学儿童,以她的名字建立了一所小学。
问她还需要什么帮助,她提出了要去麦加朝圣一次,摄影师帮助她实现了这个愿望。
我对她产生了敬意。她那么穷,那么苦,可她没有贪,要钱、要房子,她要的是和信仰相关的朝圣。这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格调更高。愿真主襄助,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切都越来越好。希望摄影师将来能拍到一张她的笑脸。会有那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