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2014-09-08 18:45:35)
标签:

开斋

牛街

礼拜寺

和谐

喜庆

分类: 回族文化

   年年岁岁花相似,一年一度开斋节。封斋的人们在日落之前不饮食,不饮水,以此来体会饥饿的人的感受,完成封斋的人,对肉体和精神都是一次升华。因此要欢庆它的结束。这一天,人们沐浴更衣,礼拜,欢聚。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是穆斯林最盛大的节日。我是平生第一次参加,但是,我很快就爱上了它,它清洁,喜悦,文明,有礼……当礼拜结束,人们开始撤掉大殿前的毯子时,我竟产生“盛席华筵终散场”之怅然。

                                                                  ——摘自当天微信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7月29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到了牛街附近,就感到了节日气氛,输入胡同口,已经坐满了等待进寺的多斯提。也看到很多密布的警车,今年还增加了安检。后来听说有很多人对这个安检很反感,于是,就不来开斋,也有的人,听说有安检,认为会不安全,也没有来开斋。我对此无异议。估计是和经常去广场,要经历漫长琐碎的程序,等待有关,我已经习惯。还有,我对于政府与警车,没有太多敌意,形式如今不太好,事故频发,真的在牛街礼拜寺出了大事故,那可真是后果不堪设想。政府如果叫停,多斯提自己也恐慌,本来就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礼拜寺就会更加凋敝。还有,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还是不要和政府叫板。一个清明理想的政治环境是不存在的,一种少数宗教,少数民族在多民族的国家的发展环境不可能是理想的,若没有当年元朝的“色目人”较高的地位,也未必能有回族发展的今天,如果在那一时期,是回族的高峰期,那么,五八年的宗教改革,就是回族的低谷期,高峰与低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不是我们每个人能够选择的。又比如,犹如人吃五谷杂粮,不可能生活在真空无菌的环境里,所以,不可能不生病,生病除了要找医生,人体还有一定的自愈能力,有些小的感冒,疾病基本是可以自愈的。回族的发展也是这样,一帆风顺,0.618般的黄金比例环境是不存在的,在政府基本给你装装面子的情况下,要靠自己的自强,自尊,自我修复,自我痊愈来面对各种问题,认识到五八年的错误是重要的一步,但是,第二步,就要认识到,五八年是害人者,他造就了不开斋,不礼拜的“野回回”,同时,最重要的是,这一代人如今早已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他们造就了一代更加狗屁不懂的新一代的回民,这一代人要认识到,自己是受害者,也是害人者,抱怨自己是受害者当然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也是害人者,今后该怎么做。当然,也有的人,对五八年,受害者之事毫无异议,对回族今天的面貌毫无看法的人,这一种人当然存在,这种人叫“啥也不是”,我今后一定写篇文章,题目就叫《有一种人叫啥也不是》。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寺里已经来了很多人,大殿前的院子里已经坐满了礼拜的人,这些人,从衣着上看外地西北人很多。旁边台阶上坐了很多和我一样美其名曰“观礼”的人,长枪短炮挂在脖子上,四处拍照的看样子都是北京人,反正他认为他什么都懂,自己认为自己可以不礼拜,可以想象,回去在博客,上,QQ上发,“上图”,和发他去台湾,去国外旅游图片一样的,以猎奇为目的。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我前面来了两个外国人,两人从口袋里掏出了折叠的一块长方形小帘子,铺在地上,然后席地而坐,听阿訇讲沃兹。这种随时可坐,随时礼拜的方式很柔韧,很灵活,值得借鉴。阿訇讲得不动听,真主无处不在这样的话题,对我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但是,我对于人们交头接耳不认真听很反感。讲点礼貌,这是基本的社会公德,来礼拜寺干嘛来了?连讲沃兹这会功夫都不能坚持,可说不过去。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喜庆和谐。很多人都在门口卖穆斯林用品的小摊上挑选。大殿门前坐满了人,于是,人们按次序走进侧殿前的院子,互道“安塞俩目而来空”。也有一些黑人,一些中东国家,东南亚国家的穆斯林。如果用新闻联播的用语就是“喜气洋洋”“欢度开斋节”。我也感到了愉快。

 

    这是一千年多来穆斯林最盛大的节日。完成封斋的人,对肉体和精神都是一次升华,这一天里,人们沐浴,更衣,用隆重喜庆的方式来欢庆封斋的结束。我很快就爱上了它,因为它的文明,有礼,清洁,喜悦。而且,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肤色的种族之间都在一起礼拜,互致问候,而不是那不愉快的纷争,剑拔弩张。这更是美好的。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阿訇讲完了沃兹,人们开始礼拜,礼拜之后,很快人们就开始收拾大殿前面的垫子,毡子,我竟然有小孩子不喜欢年过完了,“盛席华筵终散场”的怅然。如果是小寺,一般就是开始开斋吃饭,像牛街这种大寺,摆宴席吃饭的局面也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只能到此为止。所以,我的感受,这样的节日还是穆斯林的一贯风格,简朴,不繁琐,不奢华。伊斯兰教能在较大范围的传播,当然是自有它的道理,在中国,相对于汉族来说,穆斯林很多生活方式都是简朴,用现在来说是环保的。隆重又简朴庆祝人们度过了一个艰苦有意义的斋月,既达到了目的,也没有失去斋月的宗旨。

  

   人们来欢度开斋节当然是件好事,不管封不封斋,礼不礼拜,但是,尚且有民族意识,到清真寺里,去感受节日气氛。但是,我还是感到了荒唐,感到了太”小儿科”。开斋本身是对封斋人的一种庆祝,而有条件却从来不封斋的穆斯林,你可欢度什么劲儿啊?包括我自身在内的相当多的一部分,所以,我认为,应该有更多人真正封斋,礼拜,而不是现在这样,到礼拜寺里走上一圈,拍上点照片,然后买点小吃,这样的过节法,不太好。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人们纷纷走出寺内,我还是留恋这里的氛围,在院子里继续找寻亮点。看到一个外国女记者在采访一个带着礼拜帽的男孩子,问他怎么看待外面的安检和警车,男孩子说:“警察是来保护我们的。”他回答得比较得体。记者问大概有多少人来这里过节,男孩子说“大概十万人”。从后面的交谈里,我得知,男孩子姓丁,今年参加了高考,即将是念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他说话温文得体,是个北京孩子。(如今在北京,想听北京口音都不是件特别容易的事儿)。女记者是美联社的记者。我感到十分欣慰,北京的新一代孩子,对待母族文化,宗教节日,是一个亲和的态度,说明他的父母,他本人,对待母族文化是欣赏和热爱的。这样年轻的,有知识的是北京回回的希望所在。美联社记者对他的采访也是美好的——不同民族种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认识,尊重,互相了解各自的文化。有了解,才有认识,有认识,才有尊重,才有平等地交流。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院子里还有一个穿着长衫,传统穆斯林打扮的孩子。毋庸置疑地是,他有一位对回族文化亲和的祖父。但愿在他后来的岁月里,不忘记母族文化,不辜负祖父对他期望。回族的孩子一定要从小抓起,孩子的回族心理素质和父母的态度,教养有直接关系,毫不夸张地说,百分之九十取决于父母,余下的百分之十取决于父母没有防患于未然。

 

           2014牛街礼拜寺开斋节

    这个女子就是长枪短炮拍照里的一员。但有点特别,她眼角的皱纹显示她得有五十多岁了,但她骨骼清奇,体态姣好。衣着打扮也非常得体,她的鼠灰色头巾,绿色的衣服都显得很有品味,头巾就是和西北女人的不一样,西北女人带头巾怎么看怎么土。她有时用手机拍,有时用单反相机拍,拍的一般都是比较特殊的礼拜人群,外国人,老人,她与人打招呼和拍照都非常自如,时而单膝跪地。她是北京口音,但是,应该是个有知识的,有点浪漫情趣的回族女性。她的经济与精神都到了一个比较自如的境界,即使在大都市,回族女性也比较少能达到这一境界。

 

     号外:姐姐描述家乡开斋节。阿訇今年讲沃兹,没有讲大道理,讲点和现实相联系的:辽河油田有三户回民,儿女把老人火化。有一户人家我姐姐还认识,这户人家的女儿说,“我妈自己要火化。”真是一派胡言。再野的回民,出于自私,她也不会要求火化。只能说明一个道理,他们的儿女对回民的事儿,狗屁不懂,他们自己,也多年不和回回往来。他们被火化,真是咎由自取。阿訇主要批评了辽河油田六十岁以上的回民:从小从家乡走出,对回民的事儿一点也不懂,如今条件允许,也不参与。阿訇在讲沃兹的过程中,有几个女人一直在那里讲话,还不停地接电话,在我的唆使下,姐姐说,明年再遇到这种情况,她要主动维持现场秩序。

 

     姐姐的婆婆,小姑子,根本没有到大殿上,直接到餐厅等着吃饭去了。家乡寺小,礼拜后就直接开饭。有个老女人甚至站起来夹那碗里的丸子。我惊得目瞪口呆,我总想问,这也不是挨饿的年头了,那顿饭非吃不可吗?姐姐笑着说,非吃不可,因为不花钱。(去年那餐厅里还有苍蝇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再放几炮
后一篇:国博拾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