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傍晚,空气里是一种暖熟的气息,我终于不再象从前那样,在春天里总是惆怅失落的心情,晚饭后,心情平静地和小友一起去散步。这几乎是我在清华园里的第一次散步,一般都是在晚饭后去超市买东西,消食购物两不误,其实,真是辜负了园中的美景。
暮色中,还是能看到桃花已经开了,玉兰含苞待放,工字厅门前的小河,散发着春深和黄昏的幽静。走到西边的土坡下,看见了那样一块小石碑,是1934的毕业生,在毕业五十年,1984年的时候,回来植了棵树,立了块小碑。掐指算了算,二十四岁毕业,八十多年了,已经都超过百岁。再往回走,又看见了一块更早的,1929年毕业六十周年的石碑,那时候,估计在世的同学已经不是很多。(而今估计都已离世)他们栽种的都是白皮松,二十多年了,有了点茂盛,但是,仍是秀气,挺拔,像稚气的少年。
从日期上看,都是四月的校庆时回来的。清华马上就要百年校庆了,校园里早就大兴土木的样子,去年冬天大火烧过的中华学堂的修缮工程估计已经接近尾声,看到了好看的红色屋顶,白色的门面。可以想象那“鲜花织锦,烈火烹油”的热闹。就连那照相馆布景台似的二校门,好天气时,拍照者云集,也给人以“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的感觉。
人走出了校园,可是,还是眷恋,母校的培育,青春和成长,母校带给自己的荣誉和尊严……一定要留下点自己的足迹,大礼堂前的日晷,西门处醒目的名为“桂韵”的奇石,都是毕业生的赠送。但是,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这朴素的小石碑。小石碑都很小,都埋在校园里不甚显眼的地方,字也都简洁,没有一个多余的有感情色彩的字。但是,谦卑克己,自尊内敛,深情惘然。是的,清华的毕业生如繁星璀璨,即使自己是其中明亮的一颗,但是,能被母校长久记取的,母校的史册里,留下姓名的,也终归是少数。更何况,在人类历史长河里,长久也变成了短短的一瞬,建功立业的伟人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于是,就谦卑安静地留下这块小小的石碑,表达了“我来过,我怀念,我想念”的心声。却是对人与历史,人与世界的一种良好认知,真实写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