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时候,去医院理疗,上午下午各一次,中午就去新街口吃饭,饭后到肯德基等待.坐在临窗的座位上,看到的,正好是对面的徐悲鸿纪念馆.孔雀蓝琉璃瓦的屋顶,掩映在冬天清瘦又坚忍的树木中,那时已临近春节,街边的树上已经挂上了喜气洋洋的灯笼和中国结.路上是熙攘的人群.凡尘俗世,愈发显出纪念馆的清高和虚无.
想起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廖静文哭诉:“悲鸿,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忘记你!”这是在她的爱人走了半个多世纪,她成为一个老人的时候。那是种近乎绝望的爱.从三十岁到八十几岁,一个人怀着苦苦思念,孤单地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岁月,走过了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
晚年的廖静文,和年轻的时候不大一样.年轻的时候,从照片和画像上看,她不是很美丽,但是,平静,端庄,笃定.坚毅.看过她写得徐悲鸿传记,她是个谦虚腼腆的人,不善于说热情和殷勤的话,也有点沉默——只有好男人才能赏识这样的女人.晚年的时候,她很纤弱,文静,有了点仙人的缥缈之气,五十多年始终如一的思念自己的爱人,和凡人肯定是不一样的.徐悲鸿去世后,她去了北大学中文,为了写徐悲鸿自传;把徐悲鸿所有的作品和收藏都捐给了国家;组建了徐悲鸿纪念馆,如今,她八十多岁了,住在香山,每天都到徐悲鸿纪念馆上班.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徐悲鸿。
徐悲鸿是去参加宴会时突然发病的.去世的时候,身上还带着三粒水果糖,那是他参加宴会时一定要带回来的.妻子一粒,两个孩子每人一粒.那时国家不富裕,他更是俭朴.但是,这三粒水果糖里却包含了一个丈夫和父亲深沉博大的爱意.廖静文有这样的丈夫,她没有虚度她的八年婚姻.更不要说,徐悲鸿的人格魅力了:“……很潇洒很朴素,一种天生的自豪感,在他的学生中间有十足的威望……”“……文化知识和趣味的广博,待人的温暖……”(黄永玉语)。 廖静文的一生是凄美的,但总归是美的。
新街口一带现在是繁华的闹市。在那里见到清雅幽静的徐悲鸿纪念馆,和在这个时代想起他们爱情,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是一致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