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西行

(2009-10-28 14:16:32)
标签:

江西

婺源

徽派建筑

苏轼

石钟山

分类: 见闻

                                       

 

    中午的火车,一路向南,任丘,聊城,菏泽……其实,刚出了北京,就看到了路边星星点点的小白花,心里猜测,那也许就是棉花吧,我听产棉地方的人说过,他们亲切地称它们为“花”。我想象中的棉花,是大朵大朵的棉桃,不是这样的小,看来,彩棉,纺线,制衣,是非常复杂繁琐的事,饱含了人们辛勤的劳动

 

    总有一种想法:农村是脏和乱的。但是,看见车窗外的原野,每一次都十分惊叹:一切都是那么整洁有序,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地,土地总是那么平整,春夏季节,一派生机,收获之后,又显得那样安详宁静;水渠从旁边流过,真可谓水到渠成的自然;有时树木在田地的边缘,有时在田野的中间,估计有的是为了防风,有的是为了成材,村舍在田野的远处……农民在土地上付出的心血汗水,爱,实在是太多了,每一块土地都要找到了它的最佳用途,种稻子,种棉花,种菜蔬;每块土地耕耘得都那么精心,比起城市来说,农村的田地更为有序,整洁。这些精耕细作了几千年的土地啊,都曾是属于谁的呢,王侯?大夫?公卿?地主?金戈铁马,战火纷争,朝代更迭,利益划分,土地永远是第一根神经,总要先是对它进行分封,但是,无论怎样,土地总是无言,几千年来,都在忠实地养育着我们。                                       2

 

    到江西境地了,开始看到了红土,看到了稻田,小楼,但是,很多的房子都象是没有竣工似的,外表还是粗糙的红砖,门前晾晒的衣服却表明了那是有人居住的,有时从门口望进去,黑乎乎的堂屋……我真是难以置信,尽管从电视上看过好多次这样的情景了,我还是感到很失望,这就是我从小向往的南方吗?真是难以置信,楼房都盖得起了,为什么不把外表修饰一下呢?为什么不把院子修得整齐些呢?很多人不喜欢紫禁城,感到那里阴森,压抑。我也是这样,紫禁城从总体来说是有气势的,美的,但是,对于一个家来说,那里不温暖,不明亮,没有温馨的气息。过分强调了森严等级,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宝贝,也无法让人产生留恋。这方面,我最敬佩的是北京的大杂院,房子分明很破旧,但是,从门口望进去,那种从容和尊严感油然而生:院子扫得干干净净,而且,好像刚刚洒过水,盆花摆得整整齐齐,草花碧绿茂盛,那真是一颗颗热爱生活,严苦中求乐的诗心啊!还有在书上看到的,上海人过去房间面积狭小,白天把被子折起来,装进小木箱里,上面蒙上一块格子布,当做小茶几。这才是文明。这是在婺源江湾村的一个院子里拍摄的,这是我喜欢的风格,简朴,雅致,勤勉,但是,我想,这里更多的应是文人的意趣,雅了点,缺少点世俗的“生生不息”。

 

              江西行     

              江西行

 

                                       3

 

    到了婺源,开始有了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去了几个古村落。有些村子从隋唐时期就有人居住,晓起村的李明诚是南宋的武状元,掰掰手指,真能吓呆我这东北人。经过这么多朝代,兵荒马乱,这些村落还是那么雍容和悠然。这些村子选址非常好,小山环绕下的一块平原,阳光充足,村舍旁边,总是有条清清的小河,是非常适合人居住的地方,难怪村里有官宅,商宅,对于农业社会里的富裕群体,选择一个环境良好的村庄是个合适的选择。

 

              江西行      

 

   徽派建筑的白墙黑瓦是美的,看到县城里很多新建的楼房也都采用了这种风格,感到非常和谐,这是种成功的设计,是正确的吸收和改造。白墙黑瓦主要是追求一种美学上的效果,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尊严,是文明的因素,是“爱美的诗心”的杰作。

     

               江西行

 

    江家湾的村头有一块开阔的小广场,祠堂对过是个古戏台(还有精神生活),往里走是条小街,再往深处走就是民居和学校,小学校当然是后建的,但是,这个布局在我看来,很合理,学校不再是过去在农村看到的荒凉和孤单的了,像是在家的怀抱里,很温暖,很安详。小河从家门前流过,还有人在旁边洗衣服和收拾鱼,一派我们梦想中的江南水乡气派,其实,有了自来水,就应该改变下生活习惯,让河水更干净些,古与今的取舍,标准也无非是美和文明。有些建筑大概是新建的仿古建筑,但是,仿得很贴切,这种风格的民居还是很适合这里的村民。仿古之所以有时引起人的反感是因为它牵强,不符合当下生活。人们喜欢这个小村不仅仅因为它古风犹存,还因为它充满了一种亲切的人情,整个村庄像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大院子,而且,还能享受这大山的拥抱和阳光的抚慰。

 

               江西行

 

       人们四处生活,生生不息……

 

               江西行

 

      看到这一对衣衫整齐的双胞胎男孩我,都忍不住笑了。生一对男孩,对中国的农村是件多高兴的事情啊。日子尽管平常,但是,充满了希望和生机,养儿生孙,天伦之乐,朴素合理。

 

               江西行

 

 

    这是一户姓江的人家,耕读世家,我看了一下这家历代走出的名人,是一块长长的名录。文字介绍这家人是耕读世家,早上种田,夜晚读书。后院里看到了很多农具和炒茶的锅,锅子陈旧,但是,可想见当年的忙碌和辛劳。前院的书房是最为明亮的,天井很大,采光很好,旁边有个放了三张桌子的学堂。用家乡老年妇女的家常话说, 这是个正经人家。踏实的种地,勤勉的读书,不管是什么书,圣贤书还是八股文,总比那麻将和大烟听起来更有希望。书房和堂屋里,总是这样的沉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吧。但在这间书房里,还是有着点书香的雅致尊严。

 

              江西行

 

                                      4

 

     去了石钟山。记得苏轼写过《石钟山记》,内容已经全然不记得。听景点的导游介绍才知道,当年关于这个山名字的来源有几种说法,苏轼趁送长子苏迈赴任的机会深夜乘舟到山崖下考证了一翻,最后得出了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这才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第一句话堪称过去几何教材上的黑体印刷的公理。正确的不能再正确。后两句也是严谨透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仍是无限敬仰苏轼。诗人一生,非常坎坷,王安石的新党当政时,他反对新党的做法,因此,新党视他为仇人,当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要全部废除新党的法规措施时,他又认为新党的法规不该完全废除,自然,旧党也视他为仇人。于是,在流放中,度过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一生中最后一首诗中,他悲凉地写道:人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瞻州。这是个多么正直绝尘的人,纯洁如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没有一点点圆滑和世故。但是,在坎坷的人生际遇中,他又无比豁达乐观。且不说那些我们千古传唱的优美诗文,单就这篇文章来说,他能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乘孤舟来到悬崖峭壁下考证山名的来历,古人的说法,结论不管如何,都让我们感到了一个充满了智慧和活力的知识分子的风采,远远超出了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境界。

 

              江西行

 

                                       5 

      水清处是鄱阳湖,水浊处是长江。都是第一次看到,都有点失望。童年时想象的江南非常美好,油菜花香,烟雨蒙蒙,鄱阳湖,洞庭湖都是鱼肥水美,波光潋滟,长江雄伟壮阔。当来到它们面前时,失望自是当然,就象生活,就象理想和现实。但是,还是欣慰,终于看到了长江,象是对自己心仪已久的恋人,尽管发现了而他的缺点,但还是不肯承认,过去的美好印象还在心里不断地说服自己:他是非同寻常的。

 

              江西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