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展览的最后一天去的,租了个讲解器,刚听了一会,就被一阵抑扬顿挫的女声吸引,是一位年长的阿姨,她的身后,是一群静静聆听的人群。她讲得真好,我了解讲解的难度:要想讲得好,知识储备得一定要充分,那不是翻一本书就可以的,多方考证,不断的补充,而且,还要时刻想着你的受众,一定要生动,有趣。因此,对这位周老师(我后来得知她是周娅老师,志愿者),充满了佩服和尊敬。而且,从她仔细周到的讲解中,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种尊严,无论对于人类文明历程本身,还是对此细心和专注的人。
对于艺术品的欣赏的指点就不用说了。只说对些那些我原本不太感兴趣的:
“……古罗马公元1世纪就有架锯,我们没有,我们砍树,只能是根据直线一个一个打楔子,最后撑裂。我们也长期没有刨子,因此我们的家具上漆,来掩饰不光滑的地方……”“后来在山东淄博,我们出土了全套的木匠家具……”周老师天真又幸福的说。
架锯和刨子,我童年时见得较多,这几年好象见得少多了,无论是见得多还是少,我这样的喜欢点风花雪月的文学青年,对这种东西是毫无兴趣的,但是,经周老师的饶有兴味的讲解,我对它们的发展和命运,也渐渐有了兴趣。
她又讲解了我们先进的冶铁方式,我忙于拍照,没有记住,她对这些非常谙熟,熟练地说出了它们分子式,冶炼的过程。我们的造纸,罗马和我们的酿造技术,医学的比较……渐渐地,她已经把我带了进去。我开始感慨,社会由种种不同的行业构成,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人的劳动和行业。整个文明的大厦看似辉煌,但是,不全是由名画,雕塑构成的,它的基础,应是那些我们看似枯燥的工具和工艺。一点点地尝试,一点点地否定,但是,一直是在探索中。比如纸,先是把字写在简上,又写在绢上,古罗马人写在羊皮上,埃及人写在泥板上,后来,中国人发明了纸……每个民族,每个角落,都有人默默于自己的事业的人,他们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寻找着最佳途径,社会生活,文明的大厦就是这样一点点累计建立起来的。世界就象个谜面,要你去猜寻,谜底——造福人类生活的最佳方式总归是存在的,找到是迟早的事。
古罗马的一些文明的确使人吃惊,先进的青铜水龙头,子宫扩张器,据说医生来这里参观时,惊呼:这和我们现在用的是一样的!上面提到的锯和刨子我们都到明代才发明,晚了一千多年。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了不起:我们的造纸是化学变化,我们的冶炼技术非常先进……
文明的产生的确是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规律性,同一时期,文明的先进和落后是存在的,但是,比来比去,没有太多意义,无论是先进的文明,还是落后的文明,都是人类的文明,人类的生活,都在不断探索一种更合适的道路,都在专心地走路。看完这样的展览,我们要看到:交流是多么地重要!如果两大文明早就有接触,我们就会早一千年会使用很多先进的工具,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方便和舒适。好比洋流的交汇处,总会有大的渔场一样。最早的,最大的,比……早若干年,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正确的态度是:他的比我的好,我应该从他那里学习。
走出世纪坛,已经是夜幕降临,夜色里灯火闪烁,流淌着节日的喜庆和欢乐。我的心里有种难抑的热情:生活,我爱你!是的,那个下午我过得很幸福,围着周老师听讲的人我想也一定很幸福,在都市里,在黄金周的假日里,大家在静静的博物馆里,欣赏先人美的创造,研究那些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的几千年前的工具,上水设备,车辆,布匹……时而静默,时而记录,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周老师本人,更是美好健康的符号,工作了半生,在自己的富足的晚年,义务为他人传播文化,传播文明,只有在文明富庶的社会里,这样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我们这些无名之辈对这种展览的专注和热情,毫无疑义地,也在一点一滴地汇聚人类的文明海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