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山魁夷的画)
那天,从首图回来,忽然想起还从未去过很多人提到的三联书店,就中途在美术馆附近下了车。
三联书店是当年邹韬奋创立的生活·
读书·
新知出版社的门市。三联出版社很有名气,出版过很多影响力大的书籍,给我的感觉是,大多是一些比较深奥的学术性的,思想性见长的,我买过一本那里出版的旧书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到现在一眼都没有看,但是,每次看到恨不能脱帽肃立——总之,很深奥。至于其他的我买过的三联的书,能想起来的,好象还有《傅雷家书》,至今仍带在身边,去年还做了大量的摘抄,能耐心吸了钢笔水,一笔一划抄在本子上的,都是我从心里就特别喜欢的。还有一本旧书《红星照耀中国》,斯诺写的,也非常喜欢,美国记者几十年前敏锐独特的视角和风趣幽默的文笔令我十分着迷。
一楼好像是出版社自己的书。有一本新出的《日本四季》,是不知名的人写的关于日本生活随笔,看样子应该是本轻灵隽永的好书,作者并不知名,内容题材也不是热门讨巧的好书,但是,引起了我的好感,但是,要买要看的太多了,且先别处看看……不管是什么样的书,书的装帧,版式大多简洁大方亦不失雍容。即使不太了解,也能知道绝不是那种浅薄的,随着市场走的没有脑子的媚俗的书。
文学在地下。我逛书店的第一个习惯先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散文随笔,然后小说诗歌。现代作家已经盖棺定论了,喜欢的不多,不喜欢的也不想看,不想拥有。所以,只能买买新发现的张爱玲补遗之类,有时候,细心点,也能发现一些自成一家,不那么炙手可热的作家,比如凌淑华。当代的最熟悉,喜欢的作家多一点,但是,他们的书是写出来的,不是印出来的,不能保证每次都见到新书。几年前开始熟悉了朱天文,朱天心姐妹,朱天文的新书《荒人手记》,真想买,但是,太荒诞了,我不喜欢过于追求形式。
看完了文学,往里面走还有很多。史学,哲学,社会学……一套丛书,版式很好,有闻一多论唐诗,有张岱年的国学……都是史学国学的精品,都想买,人类的精神领域,哲学,美学,历史,我都想看。尽管我到现在也不知章太炎,陈寅恪一辈子究竟研究了点啥
。还挑了本日本的《徒然草》,前些天在别的书店看过,以前也听说过,是个日本古代的法师写的,都是那种有哲理的,隽永的生活感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书。
又到楼上看了看,布置得很有情趣,那里是艺术鉴赏的,但是,也不是高不可攀,哪本都买不得,我看中了两本,一本是王小慧的《我的视觉日记》,出了几年了,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孤独女人的美丽的生活。还有一本中国画的鉴赏。看完这样的书,画展应该才敢去看。
到了门口收款台,知道买了300元才能办会员卡,享受打折,第一次还不能打.有的书在别的店也能买到,有会员卡都是八折。不行,太贵了,这个月买的已经够多了,还有很多书没有看,也没时间看,把手里的书筛了筛,忍痛割爱,只留下了一本《徒然草》。在人类精神的宝库里,我还是只选了一本属于我最喜欢的文学。最爱看的不是任何一种学说和理论,还是想看看轻一个已经不复存在的生命用简洁的文字抒发的关于生活,四季,世态人情的随想感悟。看这样的书几乎没有什么目的,不为求知,不为写作,只是因为,我也是一个生命,最岁月流转中我也有很多感想,失落,欣喜和伤感。我要会心。
走在路上,想了很多。每次到书店几乎都是这样,站在人类文明的宝库面前,有点喘不过气来。面对着无数充满了尊严和机趣的书籍,拿起这本,看看那本,除了常买的文学里的领域里的新书外,也想常多涉猎一点,历史,哲学。最近看哲学家赵鑫珊的书,看到他从很多自然科学领域的书里悟出了很多哲理和诗意,感慨他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和思考。三联出的书应该说,正适合一个爱书人文学之外领域的涉猎。但是,精力实在太有限了,既要生存,又要发展,还要悦心,那就只好先选择一点喜欢的文学书籍看了。
人类发明了文字,写在泥板上,苇草上,竹简上……中国人发明了纸和印刷,还有那么多勤于思考和发现的人们,一遍遍的尝试,于是,产生了书籍,战争和政权又不断毁灭,践踏它们,可是,二千多年来,还有成万到亿的书籍每年被出版,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九死不悔地爱着它们。人类文明,就是这样薪火传承下来的。
我想起了鲁迅的那句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这应是一种既无奈又释然的心情,是一种中年的心境,既要承认人类文明的道路是无尽的,难以走完的,但是,又欣然自己已经在路上,走完走不完,都要泰然,“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前程的压力,文明海洋自身的浩淼……可是,“弱水三千,唯取一瓢饮”,仍要平静地抽取属于自己的一本书,在简陋的窠居里,点燃一盏孤灯,屏心静气,一点点地建立属于自己的,也许永远不为外人知晓的心灵世界,精神大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