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差异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2022-06-04 13:49:22)
没有差异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我一直认为:在我们实施教育和学生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是承认差异,尊重选择,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教育更具个性化和差异性。因为没有差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一、尊重学生客观的差异性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次,辽圣宗巡视天下,发现一个萧朴的臣子特别善于治理。在他的领地内,百姓安居乐业,个个笑逐颜开,于是辽圣宗就问其故。
萧朴谦恭地说:臣下哪里有什么经验,不过是在炒毛栗子。刚开始时,栗子放在一个锅里炒,但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小的熟了,大的还生着;大的熟了,小的却又糊了。后来臣下就把大的和小的分开炒,都能炒得一样香甜可口。臣下办任何事情,就像炒栗子一般,分清层次,注意火候。除此之外,臣下别无他能了。
辽圣宗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哪里是在炒栗子,分明是在教寡人治国之道啊!
其实,“分锅炒栗子”分明也在教我们教育之道——没有差异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不关注差异就没有真实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让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下,就是因为我们在简单地“一刀切”、“一锅炒”,我们需要从“一锅炒”到“分锅炒”。
二、还给学生应有的选择性
有一道教师面试的题目特别有意思: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谁是你眼中的好学生?如果让你上一堂课,如何让唐僧师徒四人各有所得?
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其实有不同类型:有的是“视觉学习”,要注意力集中盯着黑板和老师;有的是“听觉学习者”,眼睛不一定盯着黑板和老师,但耳朵在听;有的是“触觉动觉学习者”,在动手体验中学习更深刻。
一堂真正的好课,是如何还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尽可能让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在班级授课环境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让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各归其位,各有所得。
其实,像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充分选择,中学教学中的走班教学、小学的分层选择作业,都是还给学生应有的选择权。
三、提供学生更多的可能性
有一次,我和几位教育同仁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学生的兴趣到底从哪里来?
最后,讨论分成了两个决然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如果你不刻苦训练是难以有兴趣的,即使有兴趣也不会持久;另一方则认为给你充分的自由你就会自己摸索出兴趣。
现在仔细想来,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不断练习有时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同样,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则可能让人变懒,也会失去兴趣。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由才有兴趣,有的孩子适当给他压力才有兴趣,关键是让他找到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兴趣所在。
而最好的做法是:让孩子去见识更多、更广、更大的世界,见识大千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发现自己的发展可能性。
教育其实就是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在此过程中,去发现、帮助、激发孩子——发现孩子不同的潜能,帮助他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激发他朝着这个方向持续走下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四、调动学生可贵的自主性
前不久,读了一篇文章《医疗的本质》。
在文章中,作者科普了“医疗的本质”:病是怎么治好的?医生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其实,所有的医疗行为只是起到支持作用,最终战胜疾病的,还是病人的自我修复能力。换句话说,医疗的本质是医生支持病人生命的自我修复,最终战胜疾病的还是靠人体自己。
医疗的本质如此,学习的本质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切学习归根结底是自我的学习。
我把人的学习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蜘蛛式学习”,坐而待食,靠老师或他人“喂”知识;二是“蚂蚁式学习”,做的是知识搬家、囤积知识的活;三是“蜜蜂式学习”,采集百花、终酿成蜜。很显然,学生更应该是“密封式学习”,把“死知识”化为“活智慧”。化知为智。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谈到教育时举了一个例子:他读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母亲都会问他两个问题:“今天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连老师都答不上来?”“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做一件让老师和同学觉得比较特别的事?”我们的学生回家,家长往往也会问两个问题:“今天你在学校听讲了吗?听话了吗?”“今天你上课举手了吗?作业认真做了吗?”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确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一直认为,在孩子学习和发展中,有两个根本:一是自主,一是自制。犹如油门和刹车。而决定孩子发展最根本就看两颗种子:一是主动性,二是自制力,这两方面发展较好且平衡的孩子,未来才可能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