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风苦雨 掷地有声--宋季丁先生篆刻浅议

标签:
宋季丁篆刻 |
分类: 静斋艺谈 |
据知,宋季丁先生于1950年代夫妇双双失业后寓居苏州(“流寓曲园三十年”宋先生印语)。此时,苏州的印坛,一方面继续承明清流派的余绪,一方面受吴昌硕、赵古泥这二位生面别开的大师级人物的影响,在传承与创新这两种力量交互作用下,已显式微的“吴门篆刻”,出现了坚守传承、转益多师和追随吴、赵等多元并存的新局面。宋季丁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篆刻创作,将其特有的奇崛、荒野的个性审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宋季丁先生一直是我所景仰的世外高人、当代大家。他的书法篆刻已将真草篆隶诸体一线贯通,松活自在,棉里裹铁,掷地有声,其作品中蕴涵着极高的人文内质,已臻书如其人、天人合一之境。尽管宋先生生前一无“成果”与头衔,生后至今二十多年,依然声名不显于书坛与印坛。
一个人的德行与高度终究会赢得历史的青睐。最近几年,开始有过一次宋季丁先生作品的内部展览。2015年,《苏州杂志》为宋先生做了一期专刊,同时,《“一目不朽”--宋季丁先生翰墨展》在苏州的吴门书道馆展出。此外,《书法报》亦做了一个宋季丁先生的专题介绍。他用苦难和生命熬出来的杰出艺术,现已渐为世人所知,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与景仰。
宋先生留下的书法,线条古厚,气息散朗,风格质朴,一派荒率野逸之风。其篆刻作品同样是奇崛高古,憨厚野逸,一派稚拙烂漫之境。据知,他生前对吴门历代书法篆刻以巧媚取胜的局面颇不满意,每每希望能重振秦汉雄风,回归大道。他的学生许风康先生回忆说,有次先生问我会不会刻章,我说不会,他却说“好,帮我刻一枚”。我反复排版,练刀,练边款。刻就后兴致勃勃拿去等表扬,他一看就说:“你不是有点会刻吗,那干嘛还刻呢?”
宋季丁的篆刻,喜以单刀直入,兼具冲切,印面多不加修饰。他取法范围较宽,凡篆隶草楷皆能融通入印,其点线古拙苍莽,章法奇崛险绝,天真烂漫一如其书。如他的
明清以来一代代印人不断努力、积累、提升的结果,使篆刻艺术逐渐远离古代印章的实用形制,并在不断地探索、扩展、完善、总结中呈现出不断迈进的良好势头。宋季丁先生凭藉他自身丰富广博的经验与见识,使得他的篆刻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取法和涉足的范围。比如他在吴昌硕、赵古泥的基础上,对封泥和古玺作了进一步研究与借鉴,这可谓是对先前那种偏重于取法汉印而追求意蕴上的端庄、形式上的平稳为主的创作观念的修正。特别是他的边款创作,大量借鉴秦代权量诏版以及汉魏碑额和砖文的形式和意趣,将“不齐而齐,不衫不履”的丑拙清奇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外,在他诲人不倦、继往开来的教育与辅导下,成长起来一批如马士达、周永健、王歌之等书法篆刻艺术创作的实力派人材。
宋季丁先生虽然“身无功名”且一直贫病交加,其匮乏而窘迫的生活状况,并未妨碍他的艺术向高寒境界不断攀升迈进。然而,“高处不胜寒”,真正能读懂他的人,想来至今仍然不会太多。但我以为,影响力有横向的现实范围,更有纵向的历史穿透。宋季丁的作品意境高蹈,简洁内练,舍弃了一切华丽外表,其印文、刀法、章法皆均具独特独到之功夫与境界。他的篆刻与其书法一样,一定会赢得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嘱目。
盛静斋 丁酉岁寒于莲风堂
http://s14/small/001nWzYWzy7hvjoL1zD8d&690
宋丁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