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是否还能重塑辉煌把观众吸引回来?

标签:
相声大赛生活评论观众艺术表演杂谈 |
分类: 生活随笔 |
喜欢相声似乎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先是《曲苑杂坛》,后来是春晚,再后来,就好象历朝历代的太监一样,没有下面那一点了,从马季、姜昆,再到候跃文、冯巩、李金斗以及大兵等人,就感觉相声事业好象后继无人了,而相声也日渐式微,即使连续的N届春晚,都没有太象样的相声能够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即使郭德刚的“德云社”红遍大江南北,个人感觉那不过是回光返照,或者是刚哥的自我价值体现,以及相声事业的狼奔豕突,寻找某种网络时代的生存空间而已。即使有过少许会心的微笑,也很快就遗忘了,虽然每年春晚冯巩喋喋不休的嚷嚷“观众朋友们,想死大家了”,但是大家并非都是那样垂青相声,由此产生的审美疲劳,让人连假牙都不屑露出只枚,现代人喜欢的是文化快餐,而相声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拖沓的语言,空洞的说教,与现实生活的严重悖离,以及台上自得自乐,台下昏昏欲睡的效果,让人们对现代相声的前景充满忧虑。
第五届CCTV相声大赛,让人眼前一亮,毋庸置疑,本届大赛比前几届都要出彩得多,不仅仅因为80%的参赛选手都是80后新人,更重要的是相声秉承了传统艺术特点,那就是贴近生活,艺术来源于现实,能让人记忆犹新的段子都是针贬现实,讽刺某种丑恶现象的,这种一反歌功诵德形式而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手法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喜闻乐见之中引发共鸣,相声艺术大有复苏迹象。
本届相声大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面孔多,许多新人可能在圈子内已经被认可,但是在广大观众眼里却是暂露头角,比如方清平和刘颖以及高小攀、贾玲和逗笑逗乐等人,这些专业相声演员的功底都非常扎实,已经具备了赶超前辈表演艺术家的基本潜质。二是作品百花齐放,呈现出紧扣时代的特征,比如让观众过目难忘的单口相声《幸福童年》和诙谐幽默的《一对一》和《雪中大巴》等作品。三是演员的表演技艺炉火纯青,印象比较深的有方清平和贾玲等人。四是艺术加分充分展现了演员在说学逗唱等方面的一技之长,让观众对演员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和评判。五是演员兼作品作者的双重身份是历届大赛中非常难得的,这将更加有利于演员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有助于演员更加投入到表演之中,多才多艺已经成为相声后起之秀的特色之一。六是本届大赛评委们都是专业曲艺表演艺术家,而最后的评选结果基本上公平公正,稍微可惜的是方清平单口相声的得分,假若单以观众网络上的评选来看,方清平可能会独得大奖,评委之所以得出这个结果,可能还在于单口相声缺乏配合和默契程度,因此勉强也可以说得过去。
那么相声事业的春天是否已经来到?换句话说,相声这种表演艺术是否能够把电视机前渐行渐远的观众吸引回来?我的看法是相当悲观的,就比如不能把这届相声大赛的成功等同于相声就已经起死回升,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一样。因为现代相声的表演形式与网络时代的特点有着某种难以调和的冲突和非兼容性,很难想象现代人为了语言类节目而心甘情愿的守在电视机前,忍受喋喋不休的聒噪,在喜爱相声的群体中至今更多的仍然是一些情有独钟的中老年观众,年青人似乎更多的喜欢快节奏的和比较新潮的艺术,现代相声仍然未改过去的那种拖沓而漫长的特点,往往一个相声十几分钟,倘若没有再没有抖包袱的喜剧效果和滑稽幽默的特点,许多人都会转身离去的,现代相声应该往短小和精粹发展,否则台上台下两张皮则各不相干。
相声还有一个短板,就是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因为传统相声只有捧哏和逗哏两个人表演,虽然也有群口相声,但大多群口相声场面都是闹哄哄的有凑戏之嫌,传统相声缺乏情景戏剧效果,这就是其与小品的最大区别,所以相声要能达到吸引人的效果是非常艰难的,相声表现的是语言之长,没有出奇制胜的语言就无法吸引到观众,虽然相声与捧逗二人表演有关,但更多取决于相声作品的优劣,而现在呈现的局面恰恰是墙内开花墙内红的特点,相声的编剧也多来自于圈内人,自娱自乐的东西生命力难以长久,许多相声演员最后的出路都是转型,往小品演员方面跳槽,其实已经很说明相声短路的问题了。现代相声也在破冰,有些传统段子用电视漫画的手法来表现,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感觉更象短剧和小品,而非相声,相声既来源于民间,当在民间寻求他的发展,郭德纲等人的成功可以很好的阐释这一理念。
网络时代,人们追求的是快节奏和高效率,相声应该紧扣时代特征,顽冥不化只会渐渐走入死胡同,期待着现代相声能够华丽大转身,既保留过去那种匕首和投枪的作用,给转型期的社会多打预防针和兴奋剂,也同时希望相声能够永葆艺术特点,为人们日常生活添加油盐酱醋,让人们艺术生活多样化,相声作为民间艺术里的一朵奇葩,不能时时处于金碧辉煌的庙堂之高而远离劳苦大众,应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个活水之源和丰厚土壤的滋养,就会逐渐枯萎,失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