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滇西1944》一部抗日战争的史诗

(2010-09-30 10:53:18)
标签:

抗日

远征军

滇缅

战争

历史

影视

文化

分类: 史海漫步

《滇西1944》,是一部讲述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关头,为配合盟军亚洲战场,驱逐日寇于国门之外,中国远征军二十万大军陈兵怒江东岸,准备强渡怒江,实施滇西大反攻的故事,这部历史叙事长卷从正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浴血抗战的事实。之所以看重这部长达36集的电视连续剧,是因为我们不应该忘却这段应该被国人所永远纪念的历史。

 

滇剧的主要编剧由军旅作家徐贵祥担纲,此徐非常人也,他的多部著作已被改编成影视剧,耳熟能详的有《历史的天空》和《高地》等,而担任滇剧一号男主角的是我非常喜欢的王学兵,王的表演朴实而憨厚,非常自然。但是恕我直言,滇剧里的马成龙这个角色对王来说是一种挑战,马成龙的军人身份虽然源自学生,但其身上有一种桀骜不驯的特点,其自视甚高,且难以驾驭,同时马成龙又不象《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那个兵油子龙文章,其具有儒雅的一面和一般人所并不具备的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王学兵的表演沉稳有余而激情、野性不足,相对于配角的表演,王不如岛田和韩老贵的饰演者刘小宁和宋运成那么老道和成功。

 

滇剧战争的场面拍摄的还是非常震撼的,特别是强攻松山和南天门阻击战,那种血肉横飞浴血奋战的场面是非常悲壮惨烈的,滇剧非常真实的再现了当时远征军与日寇呈现的犬牙交错的战争胶着局面,虽然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呈现出了有利于盟军的一面,但是在中国内地以及在滇西局部的战场还是非常困难的,远征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唯一不同的是远征军已经鸟枪换炮,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武器装备极其低劣的旧式军队,这是一支配备了当时先进的美式军械的精锐部队,同时在滇西因为美国飞虎队的援助,当时的制空权已经牢牢掌握在盟军手里,即使如此,困兽犹斗不甘心失败的日寇仍然在做殊死一搏,中国军队在滇西的每一次军事部署依然举步维艰。

 

滇剧在创作手法上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的是20万大军的步步为营和艰难推进,暗的是谍报战线上国共的携手合作和共同对付日本情报机关“芒市一号”的地下暗战,两条线的交集虽然都是滇西战场,但是暗线在表现手法上显得比较弱,且与马成龙所领导的黑丛林特遣队缺少呼应,所以男女主角的朦胧爱情有些生硬,这是滇剧的不成功之处,除此之外整部作品在反映滇西抗战的历史原貌上还是让人比较信服的。整个滇缅战役其实是两条线上的作战,一是中国驻印军在英美的支持下,从印度往缅甸打,目的是打通中国唯一的经缅甸到印度的交通补给线,所以边修中印公路边扫荡日军,二是中国远征军在滇西集结,从滇西往缅甸进军,从而让日本人首尾不能相顾,以达到有效配合美国人太平洋战争的战略意图。

 

滇剧反映的正是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战,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来回顾一下当时的这段历史事实,1943年四月,中国在云南楚雄成立了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卫立煌任司令,配合英美反攻缅甸,远征军正规主力部队由宋希濂为首的11集团军和霍揆章为首的第20集团军组成,前为左集团军,后为右集团军,共16万人。滇西反攻战中国方面制定了四个时期,即每一期为强攻怒江,第二期为围攻据点,第三期为攻克腾龙,第四期为会师芒龙。战局的发展基本上符合中国军队的预想,但是在腾冲攻城战、松山争夺战与龙陵拉剧战这三大战役中,战事非常惨烈,超出了常人想像,同时中国军队打出了自己的威风,让日本人闻风丧胆,胜利收复了滇西失地,实现了和中国驻印军的大会师,完成了战略意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作出了巨大贡献。

 

滇剧主要反映的恰是强渡怒江和松山争夺战这一历史时期,1944年5月10日夜,中国远征军同时大举渡过怒江,日军因为兵力不足而收缩防守,所以渡江并未遇到太大抵抗,中国军队全部安全过江,可是过江以后,战事发展却非常不利,战斗相当艰苦和吃力,腾冲攻城战在滇剧中是虚线,但是这一战却是中日战史上非常鲜见的惨烈之战,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毙敌6000余人,日本人仅被俘4名军官,士兵60余人,而我军伤亡官佐和士兵18000余名,基本上三个换日本人一个。

 

而松山争夺战之惨烈则位列整个滇西战役之首,松山素有滇缅公路上“直布罗陀”之称,松山在日本人占领的两年多时间里修筑了了极为坚强的工事堡垒,前进阵地六个,主阵地七个,以松山和滚龙坡为其两大坚强支据点,互为犄角,堡垒则散部于松山整个密林和丘陵之中,仅掩体就有四层,周围以大石油浸,三层装土为被履,纵深四层铁丝网,日本人虽然只有驻军2000多人重炮10余门,但是易守难攻,中国远征军担任主攻的部队是钟彬指挥的第71军,但是由于地形复杂,敌人工事堡垒坚固,先后经过五次冲锋均告失败。后又抽调何绍周的第八军担任主攻,又发动了四次攻击,一个小小松山,中国军队竟然用了三个月时间才攻克,而守备松山的日军中,只有9名被俘,10余名逃脱,其余全部战死,中国方面死伤官兵达到了惊人的7600多名。但是松山争夺战的胜利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争夺滇西抗战胜利的关键一战,夺取松山,打通了龙陵交通线,为滇西全面反攻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滇剧在表现这一惨烈战事时充分尊重了历史原貌,马成龙和他的黑丛林特遣队队员基本上全部战死,可见松山实在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在中国神圣的土地上就容不得外族人撒野,即使马革裹尸还,也是一名军人的荣光,想起了抗日名将吉鸿昌的名言,“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日本这是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国家,这次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难得的强硬,让人们看到了强大中国的希望,今日之中国,再不是半个多世纪前任人宰割的国家,小日本想挑起事端,依中国今日之国力,绝不能含垢忍辱,每每对照韩国人对小日本的强硬,我都会感叹,没有人希望战争,但是面对分疆裂土的耻辱,中国人绝不怕战争,绝不能以容忍和懦弱应对挑衅,你越软弱,日本人越瞧不起你,还会得寸进尺,而对原则和底线,中国人应该想到1944年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想起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上的势如破土和摧枯拉朽,无论我们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应该同仇敌忾,将入侵者赶出国门。

 

清末革命党人徐锡麟有一首《出塞》诗写得好,“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对中国远征军的英雄们最好的写照。中国人的血液中缺少强悍和铁血的一面,所以我希望,类似《滇西1994》这样的战争题材影视片,可以让中国的男人们补补钙,别他娘的个个都在物质的铜臭熏陶下成为喑哑的太监,敢怒而不敢言,民族主义者没有什么不好,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亦如此,阳刚和勃起应该成为中国当下的主旋律,在和平年代,可能我们都会当好一个王学兵,当战争不可避免时,但愿我们都能做一个马成龙,不为别的,为了后代也能为我们竖一个大拇指。仅以此文纪念那些在印缅战争中长眠的民族英雄们。

 

《滇西1944》一部抗日战争的史诗



《滇西1944》一部抗日战争的史诗



《滇西1944》一部抗日战争的史诗



《滇西1944》一部抗日战争的史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