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汶川祭:痛苦也是有尊严的

(2009-05-31 07:59:58)
标签:

汶川

灾难

情感

家园

建设

纪念

生活

家庭

亲情

杂谈

分类: 生活随笔

即使去年的这个时候,汶川大地震的余波依然不断,比余波更加让人心神不安的是满天飘荡的流言,以及空气中充斥的许多未知的神秘。慌乱,一种可怕的症状如蛆附身,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着我们这个毗邻地区半年之久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然而相比那些历经人间地狱一样惨烈的汶川人,我们还是幸运的。

 

想起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至今仍然难以让人释怀,废墟下那一具具被挤压变形的躯体,惊悸中,那东倒西歪满目苍荑的建筑物,还有地震中那些侥幸生存的人们灾后惊恐的眼神,以及失去亲人后活着的那些人撕心裂肺的哭泣,花样年华的少年们空洞而痴呆的眼神,还有那一排排有序摆放的裹着白布的尸体,一切就象一部被剪辑过的影像一样在我的眼前反复的播放、闪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能把任何的灾难扛在肩头的民族,是一个能把困难承受的张力扩大到无限的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而始终屹立的根本原因。苦难与我们结伴同行,一部中华民族史,其实就是鲜血和苦水浸泡过的历史。在特定的时候,鲜花只能是痛苦的点缀,带来不了欢乐,她永远掩饰不了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苍白,犹如再高明的摄影师永远捕捉不到生命崩溃的瞬间那种绝望的呼号与求生的强烈欲望。

 

我丝毫不怀疑人们的善良和真诚,可是在汶川大地震震后一周年的纪念中,我还是要提醒那些善意的人们,铭记苦难,祭奠死难人群,最好的办法就是静默,凝视,用心去亲近和感受那些历经劫难受过伤害的心灵。想让一个结痂的灵魂尽快复原,通常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和不去触摸伤口,让它自然而然痊愈,否则它就会反复或者重新绽裂,而且更加难以愈合。

 

我认识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他们的女儿在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身亡,一起离去的还有那不满七岁的可爱的外孙,那是老两口的命根子,他们的儿子把年事已高的父母接到了远离灾区的另一处城市,每当电视上出现汶川地震的有关报道时,老俩口就下意识的调台,换台,他们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他们从灾区来,也不想让任何人上门以示慰问,而到了今年的5·12纪念日时,他们竟然一反常态的把女儿和外孙的遗像从家里供着的神龛上取了下来。

 

相信没有人理解不了老俩口的举动,其实这样做,才是最本真最自然的,老俩口并非不怀念亲人,内心的痛苦不比任何人少?面对突如其来不可避免的灾难,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都无法改变悲剧的宿命安排,并非所有历经苦难的人们一辈子都要沉浸在悲悲切切之中,痛苦也是有尊严的,他不会用脆弱和怜悯换取你的同情,更不需要展示这种痛苦以全后半辈子的生命之憾。活着,有尊严的活着,既为死去的人,也为了活着的人,这样的人,坚强的活着,就是民族之幸,国家之幸。对于这样一对坚强的夫妇,我们只能充满敬意的仰视。

 

孩子们呢?对于那些失去父母佑护的孩子们,他们脆弱的心灵已经被日益流逝的时间细心的呵护下有了一层薄薄的保护膜,那么好心的人们又何苦要去揭开这层薄如蝉翼的保护膜呢?震后灾区的人们最大的心愿是还他们一个幸福美丽的家园,他们最怕的是喧嚣和震动,哪怕风吹草动的震动,他们不需要吵作,不需要那些庸俗而廉价的鲜花招惹他们含幽带怨的双眼,更不愿意看见媒体那刺眼的闪光灯,他们什么都不缺,缺少的是重建家园的资金和切切实实的援建,缺少的是时间,他们期待在等待中,等待中修复心灵的创伤。

 

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哪怕这种意志出于善良和好心,善良和好心有时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别人接受不了,你自己则更难理解。但是,假如你换个方式,设身处地的为那些经历过惨烈劫难的人们想想,你就会释然。灾区的人们虽然一无所有,但是有强烈的自尊心和顽强的意志力,还有与生俱来的气节,没有人是天生的救世主,如同没有人承认自己天生就是弱者。好好的活着,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岂不更有现实意义?

 

汶川大地震,我们究竟应该纪念什么?我们应该纪念,那种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精神,一种民族的巨大凝聚力,血液里渗透的不死鸟精神。而更让人感动的是在道德滑坡的当代,民间所拥有的一种朴素而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世界范围濒发的战争和自然灾害,我们做为地球村公民责无旁贷的责任和道义。我们还欣喜的看到,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我们的国家海纳百川,一种融入世界开放的心态。

 

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我们揪心般疼痛的还是那么多无辜死难的人数,唐山大地震过去三十多年了,我们还是无法避免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莫非对付自然界的肆虐,我们永远束手无策?面对后人,面对死难者,我们更应该树立一种较真的责任意识,一种对得起良心和后人的积极端正的入世态度。一种对环境保护,生存状态的忧患意识。还要有一种执着探索的精神,一种对科学以及神秘的未知的世界不断探索的痴迷精神。

 

那些远在天堂的人们其实一直在天上看着我们,他们更希望人间遍开幸福花,不要再经历象他们一样痛苦的梦魇,一个永远无法醒来的恶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