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震,又是余震

(2008-05-28 07:42:30)
标签:

汶川

地震

工作

情感

生活

杂谈

悲伤

社会

随笔

救援

灾害

健康

分类: 成长岁月

余震,又是余震,自从5月12日以来,已经说不清楚这是第几次了,而手机上的短信提示老是告诫我们,陕西境内不会发生强震,一定要保持正常的工作秩序,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可是再这么强调下去,连我自己都感觉对部下有些说不过去了,余震已经侵扰的所有人都有些神经了,也基本上麻木了,就比如今天的强烈震感,那地下的狂躁不安的恶魔已经窜到陕西境内的宁强县了,而且震级不低,为5·7级余震,震感极为强烈,甚至不逊于汶川大地震那天的晃动,就这,我甚至连起身观望和一丝忙乱的迹象都没有。

 

手机上一条又一条的短信也充分暴露了人们的焦灼心理,譬如身在余震范围内的人们对余震的感觉是“震不死人晃死人,晃不死人吓死人,吓不死人困死人,困不死人累死人,累不死人跑死人。比地震可怕的是余震,比余震可怕的是预报余震,比预报余震可怕的是预报了以后余震却一直不震”,真是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这里的人们内心世界里的真实感受,不过,世界上还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先例,即一次大地震后紧接着很短的时间内再发生超过上次地震强度的大地震,所以有理智的人们也不必过于惊慌,但是余震会给少部分地区带来灾难,特别是我们这样地质条件复杂而恶劣的地方,所以必要的防范还是要有的。

 

打电话给刚放学的儿子,儿子告诉我,他们正在上课,他以为是同桌晃动他的课桌,后来有同学尖叫起来,他们才兔子一样的慌里慌张跑出去,儿子才七岁啊,小小的年纪已经受到几次考验了,想起无依无靠的儿子一次次和危险擦身而过,我在距家48公里远的异乡心里酸酸的,再打电话给妻子,估计仍在上课,没有人接听。晚上回过来了告诉我,学校里竟然没有一点惊慌失措的样子,高三的学生还在那里伏案疾书,而且晚自习也还照上不误。前几天,因余震闹的所有人的生物钟都有些错乱了,好不容易获得将歇调整的机会,又让这样的余震弄得有些阴差阳错了。

 

晚间西安同学打来电话,问怎样?还能怎样?总不能象兔子一样有点动静就窜窝里去吧,余震给心理的伤害不可谓不大,凡有明显感觉的余震,总会伴随着手机通话线路的堵塞,还会在稍后的数分钟里,接到许多人关切的短信,让人心里充满了温馨的感觉。更逗的是有的朋友已经象患上了前列腺炎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猛不丁的总往厕所跑,更有的朋友为了防患于未然,竟然在厕所里放置了奶粉和矿泉水,那是为逃生做准备的,而据汉中的朋友讲,自从第一次余震以后,他们已经在露天的抗震棚里住了数十天了。

 

这些天,一直关注着汶川大地震的后续报道,也一直被一种惨烈的气氛包围着,同时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悲壮,时常眼里就有一种异样的湿润,再加上工作的繁忙,博客根本就没有时间更新。还有一种想法顽固的左右了我的思想,在于我的博客风格,因为我的骨子里所潜藏的乐观和开朗,所以我以前笔下的文字总是充满了活泼和乐天的味道,博文经常是风趣而诙谐的,加之生存和工作压力的缘故,总想把内心里阳光和轻松的一面展示给大家,但是汶川大地震后所面临的这种笼罩大地的黑色的苦难,显然与我文字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突。我的良知告诉我不能出现任何轻佻的文字,哪怕丝毫的放纵都是对受苦受难的人们一种真实的亵渎,都会让我的良心不安并且会受到梦魇的惩罚的。

 

基于上面的想法,我宁愿暂时的停了博客,也不能有一丝一毫稍不留意就玷污那些亡灵的哪怕轻微的举动,就算是暂时的空白来寄托一种哀思吧,这些天来,那些让人感动的瞬间无时不刻的激动着我这颗驿动的心,身处余震范围内不远不近的地方,不能给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一点实质上的帮助,也就只能拼命的工作,保持单位正常的秩序,以此来慰籍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们。不知道余震会不会一次接一次的来临?不知道余震会不会转移到我们这个地方?也不知道象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

 

唯一让人感到宽慰的一点是灾难的降临,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温情,拉近了日益僵化的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甚至连那些素昧平生的朋友,如在博客上结交的朋友,象“哑奴、木樨、以及华北江雪老师、阿惠”等等,有的发来短信有的留下了祝福的文字,让我时刻被一种友情所温暖着,还有同事以及远方的同学都多次打来电话询问这里的情形,亲情和友情包围着我,每一次想起来时就一次又一次不由自主的模糊了双眼,我是一个很容易就动感情的人,尚好,多年的官场生活没有让我变得冰冷如铁。我抱着感恩的心平凡而踏实的活着,努力工作着。

 

也祝愿所有的好人一生都平安,无妄无灾的活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