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感悟随笔军事 |
分类: 史海漫步 |
后世历史学家对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多有分析和评论,似乎做为以少胜多的特殊战例军事学家也多有评述,但是太多的言论恐怕是站立在东晋小朝廷的角度,有失偏颇和公允,何况汉人对胡人出身的苻坚大帝也不会有太多的好感。所以苻坚就成为了帝王中腹内空空的人物,似乎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才实学,象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饭桶。
非也,非也,当我凭吊这段历史时,心中波澜汹涌,激荡不已。且让我们试着回忆一下昔日的战争场面,苻坚大帝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前秦帝国空前强盛,北中国的几乎全部版图均为其所控制,人生四十多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况且帝王寿命短祚,若不趁着大好时光一统中原,恐怕越老意志就会越发消磨颓废,况且当时的东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如果军事上用兵得当,依前秦的强势就象西晋剿灭东吴一样应该一鼓作气拿得下来的。
只是满朝文武没有多少人能理解苻坚的宏伟蓝图和开一代先河的帝王霸气,纷纷苦谏雄起的苻坚收回成命,大军出剿,手下文武大臣不理解,期望三军用力,恐怕不太现实,加之近十年的北伐和征讨,人心厌战,苻坚此时已经犯了一个错误。伐晋做为一位人杰帝王,我始终认为没错,但是先要凝聚人心,开动宣传工具全国统一舆论,其次攻心为上,要提高各级官员的思想认识,才能拧成一股绳。苻坚太急了,再者,打这种大仗,必须及早运筹帷幄,先得准备好必须的战略物资,军民同心协力,但苻大帝已经等不及了,如果稍缓数年,假以时日,养精蓄锐,等待更加成熟的时机,统一中国的恐怕就不是稍后的隋文帝了。
在前燕勋贵慕容垂的极力怂恿下,苻坚决心已下,孰不知慕容老儿却有自己的打算,那就是趁乱复国,慕容家族的得宠和绝对拥有军事指挥权是苻坚犯下的第二个错误,在金庸武侠大师的作品中,常有姑苏慕容氏的身影,这个家族确实都是人中云龙,是不会久居人下的,脑后都长着反骨,你对他仁,他会反噬你不义的,金庸大侠之所以让我钦佩,还在于他确实把人性研究透了,还是回到正题吧。
苻坚此时雄心勃勃,历史上又一个嘲笑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成语又出来了,苻坚对手下大臣举例,“依我大军之力,投鞭之于长江,足可使之断流,何愁东晋不亡?”,此乃大实话,以百万之兵力,除却运输队伍的马鞭,驴鞭,骡鞭,仅就皮鞭就山一样高,想想我们解放战争中的百万雄狮过大江,是何等雄伟壮观。
历史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如果苻坚此役拿下了东晋小朝廷,就会留下一段历史的佳话,后世文人的赞誉之词想必不逊于任何一位大英雄,起码是和同时代的祖逖一样名垂青史彪炳千古的,而“投鞭断流”和“中流击楫”将会一样慷慨激昂的享受史诗般的待遇的。可惜的是败军之主,就让历史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柱上。
苻坚举全国之力,发兵一百多万,除了正规军还有民兵以及后备役,其中步兵25万为先锋,骑兵27万,自己率领氐、鲜卑、羌、羯联合国军队60多万,杀气腾腾,浩浩荡荡直奔东晋而来,仁义而自信的苻坚甚至已经幻想着灭掉东晋后,分封东晋的诸大臣什么官位了,这位仁慈的君主还想着量才适用,其实苻坚应该有这个自信,而且敌国的大臣覆没后还有这么高的待遇,也算少有的仁义了,此仍旧为攻心为上,不失为一种策略,可是后来都成为了历史的笑柄,成为了文人雅士后来嘲笑的佐证了。
且看看当时的东晋,举国震惊,慌成一团,四下调兵遣将,方才募得八万“北府兵”,何为此称?,其实是从北方的流民中募集的,说穿了就是一些“民兵”,属乌合之众,可别小看这些非正式训练的游民,那都是一些长久以来被北方少数民族欺凌剥削的劳苦大众,阶级仇剥削恨会让他们拼掉老命的,战斗力之强是不言而喻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