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的一次节目,嘉宾是某大学女生,由于与男友的关系使自己感到烦恼,上节目求助。她自己提供的主要情况是,她和男友有同居关系,她读大学的费用全部由男友负担,这使她有强烈的内心冲突,她有自己"像妓女"的感觉。节目进行不久,心理学专家问了该女大学生一个重要问题:"你爱自己的男友吗?"在得到该女大学生的肯定回答后,感到她在拿别人钱的问题上有心结,又进一步探索:"在你的记忆中,有谁经常拿别人的钱?或者很看重钱?"他追溯到了在该女大学生小时候,其母亲对钱很看重,对其女关心很少的情况。该女大学生说:"我小的时候,和奶奶住在一起。到了8岁,还没有放学回家。到了11岁,又去另外的地方读书,那时住在姑姑家。我觉得他们不爱我,他们很少来看我。来看我就是给生活费,甚至有时候我还没有放学回家,他们把钱给我姑姑,他们就走了。"
于是心理学专家把母亲给这位女生钱的情况,与男友给该她钱的情况联系起来,对她进行了启发,指出这里面有混淆,母亲给她的钱而不爱该她,使她后来接受男友的钱时就怀疑男友是否爱自己。心理学专家试图帮助该女生,让她拿男友的钱时心安理得。这种处理有其合理之处,但从一般心理咨询的角度看,关于该女大学生与男友的感情,节目的主持人和心理专家都没有深究,只是简单肯定她是爱男友的,而这一点却恰恰是在咨询过程中需要和该女大学生通心的一个关键。
该女生在电视上明确地说"世界上没有他这么好的人了。比如我来例假的时候,我会特别疼,不管他有多忙,有多大生意,也不会去谈。他会在家里陪我。用热水敷,化红糖水,做饭。谁叫也不出去,那一天等于也是他的假期,也是我的假期。不管再大的事情都会放下。"她还说:"我想我是爱他的。我特别怕失去他。"其实,问该女大学生:"你爱自己的男友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人们都在使用"爱"这个字眼,但其含义其实有时候天南地北,相差甚远。人们其实是用它在表达多种不同的感情。它是一个太混乱的字眼。例如,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爱至少可以在五个层次上使用。有生存需要层次上的爱,有安全需要层次上的爱,有归属需要层次上的爱,有自尊需要层次上的爱,也有自我实现需要层次上的爱。那么,她对男友的爱是在哪个层次上呢?如果一个人"爱"一个异性,例如,只是由于需要对方接纳、保护、为自己提供生活保障等,她最多只是在归属需要的层次上"爱"对方。如果一个人"爱"一个异性,主要是由于与对方的关系能够使自己感觉被人尊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等,那么他主要是出于自尊需要的层次在"爱"对方。同理,我们也可以这样来判断其他层次的"爱"。
从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女生最强烈的需要是自尊需要。她说到拿男友的钱的感觉时说,"他不是在给我零花钱,必须负责的是我的生活费,他是在负责我整个的生活。也就是说,我的整片天空就是他的,我必须要依附他。"这里她说的"整片天空就是他的,我必须要依附他"这句话很重要,这是她对用男友的钱产生的真实感觉,她感觉自己失去了人格的独立性,而她是不愿意依附的。该女生还进一步地描述她的感觉说,"他所拥有的不仅是钱,甚至也用了一些钱把我也买过去了一样。"该女生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应该注意到,她和男友并没有结婚,这意味着她在婚姻问题上还有选择权,但用男友的钱使她似乎已丧失了这种权利。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该女生的自尊需要是非常强烈的,这是当前她人格发展的方向。那么,她与男友的关系,又是属于哪个层次呢?从节目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该女生谈到男友时,都是谈男友如何在生活上关心她,而没有谈到他们在精神上的交流。这使我们担心,他们是否有足够的精神交流,这种交流在他们的关系中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在节目上,该女生也谈到她离不开男友,这里的"离不开",看来主要是经济上离不开,而非精神上的离不开。可以说,该女生与男友的关系,主要是满足归属需要。她的总的需要满足水平,是在从归属需要的层次向自尊需要的层次发展,而该生与男友的关系却主要在归属需要的层次上,这就是她的内心冲突的深层的原因。也就是说,该她一方面想自尊、自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在经济上完全依附男友。这就在该女大学生内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冲突。如果是让该女心安理得地拿钱,也许能够帮助她暂时缓解焦虑,但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她的内心冲突也许能暂时缓解,但却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她那种"像妓女"的感觉也许会减轻,但却不能够消失。她可以暂时压抑自己的这种感觉,但压抑的结果却会使她更严重地扭曲自己,使自己的负面情绪越积压越多……
其实要解决该女生的问题,应该抓她的成长点。所谓成长点,是指当事人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在现实生活中最容易做到的同时又有利于自己成长的行为。所谓利于成长的行为,也就是有利于当事人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的行为。成长点不一定是指当事人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对于当事人最重要的,他不一定能够做到。那么,该女生的成长点是什么呢?
当该女生说到她在男友面前的感觉时,她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挫折:"我觉得在他的面前地位特别低"。这个时候,主持人想对她进行启发:
主持人:那你有没有想过就拒绝这种经济帮助呢?我不要你的钱!
该女生:我也想过,自己也找工作,我曾经做过售票员一样的工作。收入也还可以,但那是不够的。我学生的身份,限制我不能够找到什么工作,只能够找兼职。而兼职是有一定限制的,不是想要工作就能够工作。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该女生的成长点。她能觉察到拿男友的钱不舒服,这是很好的。她其实已经在解决自己的心理冲突上做过努力。她曾经去打工,"做过售票员一样的工作",这工作的收入也还可以,只是不能够满足她全部生活的需要,而且,她也不能够过多地耽误学习。可以说,该女生曾经在独立自主,满足自尊需要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子。实际上,她是有能力做到问心无愧的,只是她的心理素质需要继续提升。她当初为什么又没有坚持打工?可以猜想,也许是由于她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她最需要强化的心理素质是意志力。她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适当地继续打工,其收入不在于是否能满足生活上的全部费用,只要尽力就可以。如果收入不够,再接受男友的钱也不迟。这样,应该能够减轻她的内心冲突,增加她的自我价值感。相信男友也会更爱她。
在八十年代,我国舆论曾经讨论过女性"傍大款"的问题,甚至成为一个热点。在当时,不少舆论认为女性为了某种目的而花某男性的钱,在道德上伦理上是令人质疑的。如今,这个问题似乎已不再是舆论的焦点,人们对这种情况已经熟视无睹。社会在进步,宽容在增加。人当然有自由各走各的路,但走不同的路,却有不同的结果。在该女生这类问题上,心理学所关注的是,一个人这样或者那样做,对于他的成长,他的潜能发挥的意义是什么,他如何做才能更有利于他的成长,使他更容易有幸福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