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有些父母发牢骚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他们教育孩子时常会体罚孩子,有的时候还会边打边问孩子:知道为什么打你吗?孩子抽抽噎噎地说:知道,这是为我好。
当父母与孩子发生矛盾时,究竟是谁该先让一步?多数父母会认为,如果不把孩子的坏习惯纠正过来,他下次就会走得更远。有的父母认为,如果不杀一儆百,下次管教孩子时就不再有父母的威信。这是常被混为一谈的两件事情:孩子的教育与父母的威信。
成人的生活经验和对痛苦的耐受力显然要比孩子强,遇见不合意的事情会给自己转弯,在心理学中称此为“次级思维过程”。比如有好电影要看,有好衣服要买,考虑到会影响工作或家里的收支平衡,成人可能会作出放弃的决定,因为他们知道,暂时满足不了的愿望或许以后会实现。欲望的暂时落空并未带来任何心理和行为上的伤害,相反,由于节制是成人自己所作出的判断,这种暂时的“损失”在今后会得到加倍的补偿。
而对孩子来讲,其思维呈线性,即所谓“初级思维过程”:我想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我产生的愿望一定要实现。孩子对欲望不能满足的痛苦耐受能力远弱于成人,当自己的欲望未能实现时,给他们带来的心理痛苦往往非常强烈,甚至可以用灭顶之灾来形容。
一项儿童分组随访试验证明,那些能够将10个糖果分为5组每天吃两个的孩子,与那些在一天内(或数小时内)吃光10个糖果的孩子相比,当他们成人之后,前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远比后者强。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呢?这需要父母们在满足孩子的欲望和缓解其痛苦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在孩子痛苦时给予安抚,在其幸福时给予指导。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理解后,就会逐渐明白: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是无限的,而自己的欲望能够满足的程度是有限的,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己与他人、内心欲望与外在现实的界限,而这一界限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很多父母不愿承认自己可以对孩子弱一些,实际上是对孩子温柔一些、接纳一些,是因为他们自恋地认为,保持严厉就等于保持权威,所以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教育孩子,这恰好说明他们在满足自己对权威的需要,而非对教育孩子的需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