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小词典 |
焦虑的症状包括三方面 :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文献中常称为漂浮焦虑 (free-floating anxiety) 或无名焦虑。
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竖毛、心悸、脸上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感等。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文献中常称为漂浮焦虑 (free-floating anxiety) 或无名焦虑。
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竖毛、心悸、脸上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感等。
那么人为什么会焦虑?不同理论的解释是不同的。
一、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恐慌、焦虑是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如果在童年时,本我的性本能或攻击本能现被压制罚,就会导致后来的精神症状。如果害怕性欲或攻击本能受到惩罚,就形成恐惧;如果仍然想冲出超我的限制,就会体验到各种焦虑。
1894
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一篇论文,主张从神经衰弱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症:焦虑神经症。这标志着近一个世纪以来大规模研究焦虑的开端。他将焦虑分为三类:
1、 客体性焦虑 ( 恐惧 ) 又再分为两种 : ①原发的客体性焦虑 ; ②继发的客体性焦虑,这不是客体的出现或再现所引起,而是它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焦虑。
2、 神经性焦虑。这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 (repressed) 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
3、道德性焦虑。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感。
一、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恐慌、焦虑是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如果在童年时,本我的性本能或攻击本能现被压制罚,就会导致后来的精神症状。如果害怕性欲或攻击本能受到惩罚,就形成恐惧;如果仍然想冲出超我的限制,就会体验到各种焦虑。
1、 客体性焦虑 ( 恐惧 ) 又再分为两种 : ①原发的客体性焦虑 ; ②继发的客体性焦虑,这不是客体的出现或再现所引起,而是它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焦虑。
2、 神经性焦虑。这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 (repressed) 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
3、道德性焦虑。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感。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焦虑和恐惧在产生的机理上没有差异,恐惧是由特殊条件刺激(如闪电)和惊恐刺激(如雷声)引起的恐惧性条件反射。焦虑是特殊条件刺激(如开学日期)和焦虑刺激(如繁重的学习任务)引起的焦虑性条件反射。特殊条件刺激引起的恐惧、焦虑,可在生活中不断被强化,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情绪反应。该理论认为,焦虑和恐惧在形成原理上是相同的,如果一定要指出两者的差别,那么,差别仅仅在量的方面。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导致恐惧的条件刺激比导致焦虑的条件刺激多,所以,感到焦虑的人数要比感到恐惧的人多一些。
社会学习理论还认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是一种习得反应,由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自身,可以降低其他刺激引起的焦虑情绪,所以,它们就作为摆脱焦虑的手段保留下来。
曼德拉经过研究发现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并屡遭失败时,假如既不放弃,也不逃避,那么每一次失败,都会成为继续解决问题的‘自动激活’性刺激。这类刺激不断出现,使注意力变得狭窄,从而便无暇考虑采取更有效的方法扭转失败局面。于是,翻来覆去的失败和‘自动激活’性刺激,使这一类型的人,持久地体验着严重的焦虑。曼德拉还指出,如果社会需求驱动一个人去获得成功,但它却没有给他提供必要的方法;这种客观情境,会令人一筹莫展。随后,由于获得成功的愿望不能满足,便形成动机挫折,这类挫折,足以造成人的焦虑。
三、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焦虑和恐惧的成因。埃利斯认为,焦虑和恐惧是由“非理性观念”造成的。比如,一个人如果有这样的观念:“受到批评,必定毫无价值”。那么,任何批评都会使他焦虑不安。
认知心理学认为,焦虑状态是由注意倾向的偏差造成的
。当威胁性刺激与非威胁刺激同时存在时,易焦虑者更倾向关注威胁性刺激。焦虑者面对中性和威胁性词汇时,更容易查觉到威胁性词汇
。对于模棱两可的语音,倾向于作出威胁性的解释(如,“四”被理解为谐音“死”,“沙”被理解为谐音“杀”,等等。)。于是他们觉得现实世界到处充满危险。
研究者发现,进行概念分类的作业时,倾向焦虑的人,经常怀疑自己的判断,他们使用的分类方法常常脱离常规。
四、生物学观点认为,焦虑和恐惧是生物的模式导致的,而且它与遗传模式相关。
前一篇:从“巴士阿叔”事件看压力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