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子关系心理学 |
下面列举两种不恰当教育行为及指导策略:
案例一{溺爱保护型}:娃娃家里,宝宝正投入地切菜,并把切好的菜放入小碗中,玩得不亦乐乎,这时贝贝走过来,要拿宝宝手中的刀,奶奶赶紧拿起旁边的一把小些的刀给贝贝,然而,贝贝不要这把,将此往地上一扔,大声哭起来,奶奶无奈,便与宝宝商量,用小刀换来了大刀,贝贝得到了大刀,破涕为笑。接着奶奶又帮助贝贝一一取得了小碗、食品模具,然后贝贝抱起餐具,边说:“我的,我的”,再也不允许宝宝碰一下。宝宝哭着走了,不到两分钟,贝贝又将手中的刀往地上一扔,用手指着天天在玩的套筒玩具,于是奶奶又忙着为其获得套筒玩具。
亲子行为分析:由于2岁的宝宝思维能力所限,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是孩子的思维特征,他们一般只会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而贝贝的奶奶事事顺从孩子,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就像母鸡爱小鸡,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
指导策略:
1.给予孩子一个空间。将贝贝的行为现场分析给家长听,让家长了解:家长的确是作为孩子同伴交往的管理者而存在的,但并不是保护者、救生员,并不意味着什么都管,什么都干预,代替孩子解决人际冲突。希望成人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2.塑造孩子一个心灵。家长可通过诗歌、故事等形式激发宝宝的同情心,帮助宝宝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让宝宝明白好玩的玩具应该与小朋友分享。
3.教授孩子一种技能。让家长多为孩子创设与周边朋友交往的机会,并帮助其学会交往,习得一些交往语言。需要别人手中的玩具时,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家长可引导宝宝与朋友协商:“给我玩玩好吗?”,或
“等小朋友玩好了你再玩好吗?”给宝宝练习分享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
4.培养孩子一种习惯。在家里要鼓励孩子玩好玩具后自己收拾玩具,给孩子一个固定放玩具的地方。发现孩子玩好玩具自己收拾好后,别忘了赞赏孩子。
案例二{意见冲突型}:在宝宝进行营养午餐过程中,一对年轻的家长产生了口角,他们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结果闹得面红耳赤,宝宝见势大哭起来。经询问了解到,原来宝宝的爸爸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吃饭,而妈妈说孩子还小,会把饭菜打翻、会吃得很脏,等他长大了自然会自己吃的,为此产生了冲突。
亲子行为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事件发生,特别是在祖辈和父母辈中,一方顺从溺爱,另一方对孩子有所要求,坚持原则,结果使宝宝无所适从,或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面前有不同的表现,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指导策略:
1.借别人的嘴说话。如果意见发生了分歧,不要针锋相对,建议采取“曲线救国”的战略,即借别人的嘴说你想说的话,留些可以沟通的可能性。
2.循序渐进。只要不是严重的观念问题,建议家长就先听从对方的意见,然后再慢慢循序渐进地把自己的观念阐述出来。大家都是希望孩子好的,只要合适的方式相互沟通,相信对方会愿意接受正确理念的。
3.逐渐放手。由于爱子心切,有的家长会帮宝宝做太多事情,间接地让宝宝失去学习的机会。因此,建议家长让对方了解新一代教育的理念,请他们一起配合,这是教育宝宝的关键。
4.适当回避。当观念发生冲突时,家长应适当回避,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辩,这样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建议换一个地方、换一种心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