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害中国教育最甚者莫过于综合测评
(2011-01-08 12:37:57)
标签:
亚运亚残运志愿者综合测评加分毒害杂谈 |
分类: 时事杂谈 |
临近期末,莘莘学子都在为能否在专业上考出理想的成绩而努力。不管是学校、老师、家长、亲人、朋友都在为他们准备更好的学习条件或在精神上予以督促勉励。成绩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真是太重要了。这很大程度决定着他们未来的前途。在各级学校中,中小学的考试可能还相对公平,即使高考涉及到各种加分问题,但仅只是一部分特殊人物。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考生来说,毕竟还是比较公平和公正的。
但大学就不一样了,不公平比比皆是。因为,决定大学生是否优秀的指标已经不完全是或不主要是专业成绩了。因为,据说有更加综合全面的既要考察学生专业能力,又要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测评”了。但我首先要对综合测评做一个定性评价,即:毒害中国教育最甚者莫过于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似乎取消了唯专业分数论,而引入了很多其他的素质测评指标,这看起来用意是好的,也是应该的,但关键是谁在测评?测评的方法如何施行?测评是有利于奖励真正优秀的学生,还是有利于某些人控制学生?是促进了学生的良性竞争精神?还是鼓励了不正当竞争?综合测评的标准是不是像中国法律那样看起来好,但却真正的不具有可实践性?
就我所在的大学来看,我校在大多数教师眼里,可谓南方最具为开放和民主的学校之一。我校几任校长和书记都具有法国或英国的博士学位,具有全球性的视野和现代社会的法治意识。因此,很多从内地或北方调入我校的教授,对于这一点都颇为满意。在闲聊时,他们都会说起,在北方或内地大学,领导就真是领导,一个什么系主任或院长,就和普通的教授有天差地别!但在我校,感觉做一个普通教授和做什么系主任或院长,差别不甚明显。因此,我校大多是有热情有精力年轻人愿意竞选各级领导岗位了。
但即使如此,就我对较为开放民主的广州各高校的了解来看,综合测评中的政治因素、人为因素、各种无厘头因素,也同样是令人瞠目结舌了。就拿最近在广州高校中施行的一项亚运和亚残运志愿者综合测评加分来说吧,这件事情就显得极荒唐和荒谬。参加亚运和亚残运,做优秀的志愿者,这是志愿者的本义所在。但谋求志愿之外的功利因素,却非志愿者的本分。即使如此,在综合测评中加分也就罢了,而竟然要求为专业考试加分,就显得尤其荒唐和荒谬了。这和刘翔跑得快,就可以做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一样荒谬!难不怪中国的政协和人大代表都不参政议政,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具有议政能力!同样,因为志愿者做得好,就要求各科专业分数如数学、英语、文学分数必须在80分或90分以上,这同样是荒谬的。志愿者做得好和他的数学成绩、文学成绩有什么关系?
我们来看看广州各高校关于亚运、亚残运志愿者综合测评及专业成绩加分的文件部分原文吧(注:我个人认为这份文件还是理性的,毕竟对加分作了条件限制,奖励优秀学生是其初衷,但其危害在于误导学生):
一、课程考核成绩
1.经校团委确认完成亚运会或亚残运会志愿服务以及承担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演出任务的同学,平时认真学习,没有旷课等违纪情况,按要求提交作业并参加课程考试的,其本学期所修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不低于80分。
2.经校团委确认同时参加亚运和亚残运会志愿服务的学生,平时认真学习,没有旷课等违纪情况,按要求提交作业并参加课程考试的,其本学期所修课程平时成绩不低于90分。
3.本学期末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务处、校团委审核的各类自愿者名单,按照上述规定评定本学期相关学生的课程成绩。
二、综合测评加分
1.经校团委确认完成亚运会或亚残运会志愿服务以及承担亚运、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演出任务的学生,根据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第七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分的有关规定”,在品行表现中按照国家级加4分;同时参与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志愿服务的累讲加8分。
2.获得亚组委评定的“亚运会或亚残运会优秀志愿者称号”的按国家级加9分,获得学校(场馆)评字的“亚运会或亚残运会优秀志愿者称号”的按校级加2分。同一赛会的荣誉加分只按最高级别加分。
3.同时参加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志愿服务的学生,在评比亚运会、亚残运会优秀志愿者时优先考虑。
综合测评加分也就罢了,因为那或许还有一点道理可说,即据说很多志愿者是“被志愿”的,现在给他们一点适当的好处和甜头,也让他们真切地感觉到上级的回报和照顾,也感觉到组织的温暖,这无话可说。然而,专业成绩,也要求加分,这究竟是何道理?
我们也来看看学生对广州亚运和亚残运加分文件的呼应:
在上有一个班倒数第二次课时,即已有学生和我说起,他们有几个同学参加了亚运和亚残运,说学校有加分的规定。我和他们说,嗯,我知道了。就来和我说的那位同学,我还和她说,你平时表现还不错,成绩应该没问题。至于文件规定的,我是不会强烈反对的。因为一般不太差的同学大多都会在80分以上,又何必反对呢!
但问题来了,在上该班倒数最后一次课时,因为是让该班剩下的同学演讲,天气特别冷,就有很多已经演讲过的同学没来,而且这门课又是选修课,不涉及到考试,期末成绩是写论文,于是,那些演讲过的同学很多没来,这让我非常生气。于是,我在批评该班同学时说起,同样是周五的文化课,两个班级差别昨就这么大呢,文学班出勤纪律反响作业都做得非常好,而文秘班就感觉非常让人失望。当然,大家已经是成人了,人各有志,无法强求,但做人最起码的是善始而善终。另外,涉及到亚运志愿者学习表现和考试成绩的问题,大家也不要觉得手里拿着尚方宝剑。因为关于亚运亚残运志愿者文件虽然提出了加分规定,但加分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平时认真学习,没有旷课等违纪情况,按要求提交作业并参加课程考试的”,如果志愿者缺课或没完成作业,同样是不能给予加分的。
但课后,就有同学给我发来电子邮件,又将志愿者的话题旧事重提:“想跟老师说一下,我是亚运亚残的志愿者,团委通知说教学保障的名单还在整理当中,让我们跟任课老师先说一声。(参加两会的平时分不低于90分,参加其一的平时分不低于80分)”这位同学本身是很优秀的,我引用这段话也无意针对学生本人,而是说明文件的志愿者加分问题造成的对学生观念的误导和思想的扭曲。实际上,这份文件也并不完全荒唐,即其本意是要给既专业优秀,同时又是优秀志愿者的同学加分,但其客观效果却造成了让学生以为可以无条件加分!这样无疑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弃本逐末,认为专业不重要,只要响应学校号召,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那他们的专业成绩就可以无条件加分,这显然是非常有害的。
我们这里再适当引用一些教授对该问题的反馈:
其二,这个文件没有指出这种情况怎么去处理,如一个未违纪且参加志愿者的学生交了白卷,而且是故意的(由文件做保障),怎么办?给80分吗?对同样情况的实际得80或90分者,公平吗?
其三,文革殷鉴不远,用政治代替业务,白卷英雄,这样的逻辑却大行其事地走进了红头文件。为什么不能一码是一码,非要违背简单的常识?
(补注:因为部分同学的课件未来得及在课堂里演讲,故让他们发电子版),看过了你的课件和讲稿,感觉还不错,按课件和讲稿本身的水平,在80分以上当没问题。以亚残运志愿者的身份按学校文件加分,这似乎也没错。因为这属于校方文件规定。但你本人期望能按这个文件加分,却似乎有些不妥当。最重要的是你做好自己应当做的,比如你的课件和讲稿就做得很好,论文我还没看到,是什么就归什么,专业成绩就归专业成绩,我们自己不应当期望以外在因素来为专业成绩加分!某种程度上说,那种凭借外在因素来加分的做法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至于你的缺课和迟到,你应当做出诚恳的解释或致歉。但这方面好像在信件里面没有看到你有任何说法。这颇为不妥。
因为题目是综合测评的毒害,我这里还需要再深入展开些。综合测评的另一危害之一是离间了学生间的关系。这种离间主要在于打着所谓民主测评的幌子,让学生间互评,而实质是辅导员所信任的几个学生干部测评班级全部学生,这无异于这些学生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堪比中国足球界的黑暗。记得在和我任本科生导师的文学061班9位男生临近毕业时的长谈中,了解到综合测评中,既有所谓的每个宿舍的房长给本寝室同学评分,又有班委给同班同学评分,这导致了评分者往往给和自己关系好的同学评高分,而给那些可能实际非常优秀而只是在平时有锋芒的同学低分,而且对于每个同学的评分,每个班是有定额分配的,即多少人5分、4分、3分、2分等,这也非常荒唐,每个班级各自表现不一样,有的班级可能有好几个可以评2分的同学,有的班级可能就没有可以评2分的同学,用这种方法测评,就无疑于一定要找几个即使表现不差,但一定要给低分的指标。这和上世纪的反右或严打一定要给每个单位分配几个名额又有何差异?这无疑离间了同学间的关系。即使在那次临近毕业的长聊中,那些综合测评对他们的心灵伤害都仍旧很深,不过男生间如果说开了,就能相互释然,一笑泯恩仇罢了。然而对于女生呢?女生的心灵往往更加细腻,恐怕在盛行综合测评的时代,要去寻找《红楼梦》里的不染世俗尘污的“水一样的女子”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吧!这是现代制度对男女心性的完全逆转!所以我常开玩笑说,在现代社会,要去寻找有抱负有理想的男生可能容易找到,但女孩子恐怕就难了!
综合测评的另一大危害在于,所谓的社会实践加分,除了那些少数的真正省级或国家级别的技能的或文学的大奖赛以外,主要不外乎是参加学校的众多社团活动以及配合学校各部处的学生帮忙整理文件什么的。因为专业成绩在综合测评中只占了40%,而另外60%都主要是由这些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的。这就为所谓的公务员专政或学校的官本位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以从而让学生为学校行政部分服务大开方便之门。而且,因为那些可以给综合测评分数的活动也必须由学校学生处和团委审批,因此,学生经常不上课,而忙于响应校学生会或团委号召,去积极的从事各机关部处的勤杂工作,以为自己的综合测评加分。而这就导致了各机关部处使唤学生如下属,也导致了不少学生竞相讨好各机关部处,而对专业老师的批评持无所谓态度。综合测评导致了学生过早的势利化和社会化。当然,社会化并非全然是坏事,但那也不是帮各机关部处打工,而当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真正走入学生们未来可选择的各行各业去实践。
但无论综合测评在怎样无孔不入的毒害着学生,而大学教授们对此也无能为力,但我想作为大学老师仍旧是有荣誉感和使命感的,这种荣誉和使命来自于自我的认同,来自于他们至少可以部分的影响学生,而不至于让年轻的学子完全为功利所裹挟。而且,作为现代社会的智识者,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致力于有限的引导,而无法左右社会时局。然而,尽人事,安天命,却当是他们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