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周易》乾卦中国文化君子 |
分类: 中国文化 |
国学星空(第二讲)
《周易·乾卦第一》:
乾(卦一)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一.“乾卦”释义
我们这里讲“乾”卦。先看“卦体”。
乾卦卦体的下卦、上卦皆乾(),取象于“天”,寓含“君子”效法“天道”之义,故《象传》作者解释此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实际上,《周易》六十四所言皆不外乎君子之德,只不过其侧重点有异。
次看卦辞。
卦辞云:“《乾》:元,亨,利,贞。”这是从“自然”到“人事”的落实。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坚固,既为天的纯阳化生之德,亦为人生的和美畅达之境。沛然刚建的阳气运行不息,变化无穷,沿着春、夏、秋、冬四季而循环往复,导引并成就着伟大的自然。
再看各“爻”及“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以自然物事论,指事物发端之际,因其位卑力微,须养精蓄锐,以求进一步发展。就社会人事言,则指君子在时机未到之时,当暂时潜藏,韬光养晦,以等待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指阳气萌动,事物逐渐壮大,可渐行发展。君子当此之际,已迈开了人生的重要一步。此时虽远未成功,但居中不偏,已具备成功的基础,故有“大人”之誉。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指君子在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中,当时时振作,处处谨慎,方能面临危险而免遭咎害。这里开启了华夏民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自省传统”。
九四:或躍在渊,无咎。此爻与九三爻均是在艰难的境遇中当如何自处。九三爻居下卦之上,但未升至上卦;九四已进入上卦,却又居于上卦之下。故处境艰危,而当审时度时,待机奋进,则无祸患。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就像龙飞在天,有利于道德君子施展才华。该爻也是事物发展的最完美阶段,君子之德与日行之事的最佳结合阶段。因其完美,故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又借指“君德”、“圣王”之德,故皇帝又常常自称或被称为“九五”之尊,这既是道德对权力的期许,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权力的谄媚。
上九:亢龙有悔。事物的发展终有盛极而衰,故上九爻因居于极高的地位,这是非常危险的。满招损,谦受益,君子居此之位,当知所退。否则,就可能导致祸患。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与《周易》筮法原则有关。在占筮过程中,所得阳数有“七”、“九”,“九”可变,而“七”不变。故《周易》筮法原则用“九”不用“七”。如所筮得六爻均为“九”,即以“用九”辞为占。群龙,喻指六爻皆为阳爻;而六阳皆变,皆由阳刚变而为阴柔,取义为群龙不以首领自居之象。
二.“君子”知“几”入“神”通“化”
《周易》作为六经之首,其最要之处既不在于巫术占卜,也不在于哲学义理,而在于为华夏民族树立了一种典型的“人格”范式。这种人格范式就是“君子”,它以其迥异于古希腊社会的“公民”人格,而清楚地界分了中西方人格发展的不同道路。此两种人格各有其优长,各有其弊端,并在各自的社会条件与历史传统中发挥着其主导作用。
这里我们仅简言两种人格范式的大致分歧。“公民”人格注重规范性、可操作性,是在一系列明确制度、法规中确立展开个人的行动,因此极重视制度的完善,重视“他律”的确定性。“君子”人格注重不确定形势境遇中个人如何自处与完善,是以人的某种内在确定性去应对随时变化不确定的外在世界。这内在确定性就是“道”与“德”,就是个体的“自律”。
因为形势时机瞬息变化,故君子求道而重权变,随时随势而有不同的应对策略。首先,君子之德重“时”,如初出之时,发展之时兴盛之时,衰微之时,当如何自处及展开自己在社会中的事功。如《孟子》在赞颂孔子时便说道:“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与时变化,随时偕行,有如“龙”之兴云布雨,因时而化。而伯夷、伊尹、柳下惠皆各有一偏。
其次,君子重“位”。在一卦之中,初位、中位、上位,各有其职志。初宜涵养,中宜发展,上宜谦退。如在本卦之中,九二“位”于下卦之“中”,故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而九五“位”于上卦之“中”,故有“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则因所居之“位”太高,故当退处。
第三,君子重“势”。这是由不同的“时”与“位”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势能和社会的权势及综合的形势。如“九五”与“九二”同居于“中位”,对于君子而言都是很好的形势,但九五居于上卦之中,而九二居于下卦之中,这便形成了“上”对“下”的更大的“优势”和“势位”,故九五是至德完美,而九二则尚有所不足。
第四,君子重“几”。这是《周易》的极玄妙之学,是难于被西方哲学规范化的一种极深微的东西。“几”是因“时”、“位”、“势”而生成的一种难言难遇的时机、机变、机缘、际会、偶然必然的错合。
最后,“几”的极至化就是“神”而“化”之。故《易传》言:“知几其神乎!”这又是从人事的机制化制度化返归自然与神性之域。是《老子》所云的:“反者,道之动。”人必须在与天、地、鬼、神的对话与游戏中实现一种非现成化的生存状态。
故而,知“几” 入“神”通“化”即可谓君子的最高境界,也即非器化的大道境界。当然,文明常常是在器化中得以运作,器化有其优长,君子人格缺乏了器化的向度,或许这也是其不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