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分钟抢银行的教学案例有何不当

(2008-03-22 12:13:32)
标签:

银行

抢劫

校园

杂谈

分类: 时事杂谈

近期,有大学老师在涉外秘班专业课堂上沿用哈佛大学“7分钟抢劫银行”教学案例,经媒体报道后,骤然引起喧然大波。实际,该教学案例自2002年引入以来,在学生中颇受欢迎,而似未曾见有网上所说危言耸听之不良后果。原因何在?而其中究竟孰是孰非?

我们且来分析该案例在大学课堂为何受欢迎之故。首先,该教学案例是促使人在最危险最极端情况下如何将个体潜能及群体合作最大限度发挥的有效尝试。其次,该教学试验是在有着良好人文环境和成熟人生价值观的高水平的大学中进行,而不是在中小学生或危险人群中实验。如果任何实验都有危险,那么此种实验在此特定语境下已将危险降至较低或最低。

大学乃是思想的最佳试验场。何谓大学?大学者,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明德尚行、学贯中西之地也。缺一而不可谓之大学,而只能谓之小学、学堂或科场也。故大学之课堂当是在学术、思想、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的课堂。这种探讨可能不断“触及”、“冲击”各种“边界”和“底线”。但因各种思想力量的交错,而将对冲其否定性负面性之危险,以实现肯定性正面性之引导。

大学只有在保护老师的情况下才可能保护学生。在大学课堂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性探索中,没有任何人能保证自己思想、立场、路线的绝对正确。老师不是圣人神人,课堂即使有不恰当的举例或某些不对之处,也应当是在教学范围内进行共同讨论、纠错,而不是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上升到政治、道德层面,以将其一棍子打死。

当大学老师的自由探讨之精神被来自于非学术的力量所干涉监视囚禁时,所谓的大学老师也就和小学老师差不多了,也就只能照本宣科,只能战战兢兢地随时等待上级的吩咐、指令与批评。我们的大学生永远只能是小学生了,只能是在循规蹈矩中被扼杀其创造精神,而后成为在沉默中死去的又一个被牺牲的群体了。

当然,如果要论及该课堂教学的些许不足,那也只能是技能型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如果学生仅懂得某种技能,是否有可能去干坏事的问题。而人之“善恶”取向本身已超出了“技能”教学课堂的范围。而大学之“大”就在于它还具有“技能”型教学之上的“人文”教育。属于技术性的课堂就作技术性的讨论,属于人文性的课堂就作人文性的启蒙。在真正的明德尚行、思想自由的大学殿堂,我们担心的倒不是哪方面做得太过,而是担心其太保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