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带给我们知识和快乐的那些人们 |
王直华,1941年生于北京,科普作家,科学编辑,科学记者。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从事电子学科学研究。1975年开始兼做科学翻译、科普写作。1985年底投入科学新闻事业,任《科技日报》副总编辑。科普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与时代同步。曾获韬奋新闻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等。
在《少年科学画报》主要发表科技相关文章,如《闻名遐迩的贝尔实验室》等,并为《少年科学画报》推荐新人作者,做出很多幕后贡献。
在座的这些朋友之中我可能对《少年科学画报》贡献是最少的了。(笑)我只能说,我主要能做的就是,所有在《科技日报》工作的朋友,要给《少年科学画报》做科普肯定都没有任何压力。
我觉得像《少年科学画报》这样的少年类的读物,应该说是素质教育很好的范本。在这个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大环境中,这些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范本。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第一,我们这些编辑是有情感的,对未来少年的发展是有情感的。我接触《少年科学画报》的几代主编,他们都是活在少年儿童年纪里的成年人。有一句话说“要让孩子活在他们自己的年纪里”。现在的孩子每天学习压力很大,负担很大,他们不能活在自己的年纪里。可是这一点这本杂志是可以做到的。第二,它是一本进入市场的杂志,是自愿购买的,它体现了孩子们的意愿。自愿就是素质教育的可能。我非常衷心祝愿这样素质教育的刊物越办越好。
第二个想法是,让科学快乐起来,让科学好玩起来。我想起在美国这几年兴起积极心理学。以前我们讲心理学就说是研究那些有疾病的,不健康的心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心理学更多的是研究如何能鼓舞人走向健康的方向,研究快乐是怎么来的,所以现在研究快乐的心理学比研究烦恼的心理学多多了。积极心理学之父有一句话,说什么是幸福,“快乐+参与+意义=幸福”。各位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我现在在大力推广积极心理学。从现在建构主义教育学来看,这本刊物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去发现意义,是建构主义的。现在孩子整天都在考各种级,这是不会快乐的。这样的刊物是让孩子快乐地去学习和体验科学。另外一个是让知识活起来,它就好玩了。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地方海啸,在海啸发生之前,某一个海滩上一个英国的小女孩发现海水在冒泡泡,和她以前看过的一个介绍海啸的录像片里的景象一样,于是就去叫爸爸妈妈,还有所有的游客赶快往高处跑。结果海啸果然发生了,因为这个小女孩的缘故,这个海滩上一个人也没有死。所以说,一定要让知识活起来,它才能真地得到应用。
我刚才看了看这本杂志,发现这里面有很多内容,有科学史、有人物、有体育等等。我们说要构建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和谐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所以这本杂志已经很和谐了,它的内容很多样,最后又能统一到科学上面来。这已经超出了原来我们想的《少年科学画报》,不再是单纯就科学言科学,而是要朝多样性发展,这很有意义。顺便提一下,我看到这期有一篇介绍花样滑冰的文章,我想说,花样滑冰不仅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而且是科学与艺术与人文的发展。阿迪达斯有一句广告词就是这样说的:“掌握了科学,就等于掌握了比赛。”科学是无处不在的。
王直华先生在蟹岛会议上发言。
为《少年科学画报》题写贺词:少年科学画报让少年永驻童心,终身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