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城
“艺术”是个啥?真不知道!连一个热爱它多年的老文青都搞不懂。年轻时附庸风雅,提到“艺术”,必定得掉一掉书袋,最好把人话说成自己都不明白的“理论”
!老来返璞归真,反倒只求感官享受,愉悦而已。所以,虽然不能说所有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都是艺术,但人们对于艺术最简单意义的体验,其实就是两个字:美妙!
从小喜欢“没用”的东西。比如花花绿绿的画片,叮叮咚咚的声响,闲书废纸杂物,以及草木沙石贝壳之类!用我朋友的话说,那些破玩意儿又不能当饭吃,有啥用?可我觉得,有饭吃了就应该喜欢点破玩意儿,不拘有用无用。成年以后依旧,而对“有用”的事儿,比如赚钱,比如“进步”,比如持家,通通弱智。
人类的审美来自本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喜欢颜色而喜欢美术;因喜欢声音而喜欢音乐;因喜欢俊男靓女而喜欢舞蹈、话剧、电影等表演艺术。所谓“高大上”,其实很贴近人的感官,即便在边远贫困地区,也有山歌腰鼓皮影泥塑等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千年不朽,丰富着不同地域人们的精神生活。
我对艺术全然外行,也就喜欢个表像,所以欣赏水平始终停留在初级的感性阶段,古典、写实和浪漫,那些具象一些的“主义”还好,上升到抽象层面,就一窍不通了。然而单就喜爱而言,乃钟情之极,那是一种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真挚和热烈,与生命同在。
艺术形式多样而复杂,接受艺术的却是人类懒以生存的感觉器官。一个人只要看视听嗅触功能正常,就具备了欣赏艺术的本钱。所以,我一向不大赞同“高雅艺术”的说法,“低俗”不叫艺术!能够称之为艺术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风格差异。无论来自西洋还是本土,只要喜欢,走近它的过程,便是一个幸福的体验!
忽然想说这个话题,是因为近几年被家事羁绊,不能经常出门旅行,只能立足本地,忙里偷闲,寻找让自己愉快的去处。尽管北京这座城市不大宜居,艺术市场却颇为繁荣,花上一、半天闲暇时光深入展馆剧场,就能过上很“艺术”的生活。因而,如我这般容易感官饥渴的人,最爱大北京!
最近音乐会、舞台剧看得少,绘画雕塑倒是看了一些。美术类的艺术形式,比之音乐戏曲容易记录。因而,先给近期看过的重要展出做个备忘,以作回味,待闲时一一铺陈。这山望着那山,留守北京享受艺术固然不错,但能脱身的时候,还是要远足,精彩的大千世界,永远向热爱它的旅人召唤!
9月14日
中国美术馆: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300年间50余位画家的70余幅作品。
10月5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穿越大洋的艺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19—20世纪风景画展。
10月29日
中国美术馆:漫画人间——丰子恺的艺术世界。重看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英国风景画展。
11月7日
故宫博物院:贵胄绵绵:摩纳哥格里马尔迪王朝展,雷诺阿、莫奈、塞尚、杜飞等名画亮相。
11月9日
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明代建筑与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因寺内金刚宝座塔,亦称五塔寺。
11月30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