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城
世间万物,皆因生灵的感知,而被证实存在。我是一个比较注重个人感受,不大受他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的人。而读了《德国音乐地图》和《情迷马约卡之夜》后,突然发现,淡定并不大容易,这个叫做刘雪枫的人,让我如此羡慕和嫉妒。
为音乐而旅行,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读刘氏音乐地图之前,心中就有这样的憧憬:走遍世界著名的音乐圣地,正襟危坐在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歌剧院或音乐厅中,盛装出席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会;聆听一晚巴赫、莫扎特、或者海顿;最好将世界著名剧院和著名乐团一网打尽——也许,这不过是一场白日梦。
我渴望做一次这样的旅行!自从喜欢上古典音乐,就对音乐家的生身和漂泊之地,颇感兴趣。经常被萨尔茨堡、埃森纳赫、热亚那、拜罗伊特等地名撩拨,竟有一种恨不能立即背包出发,奔向那里的冲动。近年来出游,一直徘徊在欧洲,也是基于这个梦想。从好几座著名歌剧院门前走过,却未能一一进去感受,更没有听过一场歌剧或交响乐音乐会。
不切实际的幻想,常人看作是“白日梦”,而心理学家却认为,白日做梦,可以活跃思维,激发潜能,增强免疫,松弛紧张的神经,有益于健康。因此,对于难以实现的愿望,充分发挥想象力,想入非非一下也是不错的。比如,设计一个与音乐相关的旅行线路,幻想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呢?
一定是德国。最好以柏林为起点,然后是德累斯顿、莱比锡、魏玛、埃森纳赫、拜罗伊特、纽伦堡、维尔茨堡、慕尼黑、斯图加特、法兰克福、波恩、科隆,不来梅,最后是汉堡。一路领略,寻访亨德尔、巴赫、贝多芬、海顿、舒伯特、瓦格纳、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和马勒的足迹。
想象是不需要成本的,而旅行则需要实力。上列城市,我只拜访过三座,柏林,法兰克福,汉堡(如今又增加了三座,德累斯顿、埃森纳赫、科隆,离我的梦想越来越近—见博文《德捷奥卢——循声而行》,2016年9月补记)。于我来说难以实现的梦想,于刘雪枫,却是一份真正的工作。《德国音乐地图》,是一部作者在德国的音乐旅行随笔。一个历史学硕士,不研究帝王将相,却跑到音乐圈里划一块地盘,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写,何等潇洒。
钱钟书的围城理论,放之四海皆准。刘雪枫这样描述他这份令我羡慕的工作:当我写出第一篇音乐会现场评论并在《爱乐》发表的时候,我感到我有可能“以此为业”了。这种内驱力导致我听音乐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松,那样心地单纯,那么尽情地享受喜怒哀乐。逐渐地,听音乐变成负担,变成拖累,甚至变成我必须承受的责任。
工作与爱好,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假如我也有幸得到这份工作,到世界各地去听音乐会,然后撰写媒体所需要的文字,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写自己想写的心情,那么,这样的音乐之旅,是否也会压力多于享受,辛苦多于快乐呢?
好在我已经不再需要工作,从参与职场“游戏”,到坐观别人玩游戏,少了许多负担,多了许多自由。桑榆晚情,梦想还是可以坚持的。一幅德国地图,已经被我翻来覆去地读熟。不知道我的这场“白日梦”,做到什么时候,才会梦想成真?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