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城
近期翻看的闲书,主要有三本:刘雪枫的《德国音乐地图》、《情迷马约卡之夜》,陈丹青的《外国音乐在外国》,都是写音乐的。这几本书,很耐读。不用音符,把一门听觉艺术,用文字表达出来,让你在飕飕翻动书页时,彷佛感觉到流淌着的旋律。
读好文字,需要用心。从入夏开始,拖沓多日,未得尽读,直至入秋,方才掩卷。刘、陈二君,并非学音乐出身。刘雪枫历史专业,长期从事音乐评论;陈丹青是美术家,喜欢写音乐笔记。音乐是用来听,而不是用来“看”的。用文字让“音乐”风生水起,这等本事,大多数音乐家都不及。
我于音乐,也就是喜欢,谈不上发烧。听音乐会,比较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的星期音乐会,套票很便宜,五六年间,听了不下二百场。当时,为了普及古典音乐,西安音乐界推出了不少经典曲目,包括亨德尔的清唱剧、莫扎特的歌剧、巴赫的赋格曲、贝多芬全套交响曲等,很多我都是第一次听到。
那时候听音乐会,处于了解古典音乐曲目阶段,尚无分辨能力,对演奏水平不大有要求,听的多是地方乐团和音乐学院学生乐队,当然,也有一些名家专场,至今记忆犹新。回北京后,演出市场繁荣,去音乐厅的次数却少了,生活压力大,少了闲情逸致。不过,开始进入感觉体验阶段,逐渐注重质量。
见识过一些名团名家,听力便得到了训练,始能粗辨优劣,耳朵也渐渐被惯坏了。虽然懂得尺短寸长的道理,但如乐团在音色、音准、表现力与配合等方面,过于差强人意,便有些不能忍耐。除了新年音乐会这种特定时间,图的是个喜兴,不大挑剔外,倘若正经听“团”,一定要挑一挑,最好是世界名团,至少也是国内顶级。
著名乐团、著名音乐家的音乐会,票价不菲,偶尔为之可以,日常欣赏,不大听得起,遂改为听碟。虽然藏碟开支也不小,但可以随时听、反复听。如有幸光临音乐会,便知如何欣赏,并让好心情保持良久。近年听力下降,影响听的质量,所以,去现场更少,从关注演出资讯,转向阅读音乐文字。而刘、陈二位,正是写音乐的高手。
把字符想象成音符,也是一个“再创作”过程。两位专业“听家”,把听到的声音写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把看到的风景写出来。感官体验,无论怎样用文字描述,终究表达不尽。然而,正是这种“无能为力”,才使得写音乐具有相当的挑战性,让读者通过文字领略音乐作品,比之直接聆听,又有一番妙趣。
刘、陈二君的写作,使“音乐”这门艺术,不仅仅靠时空来表现,也可以在没有条件聆听的时候,通过视觉符号“看”得到;也使“旋律”这种东西,不仅仅靠音符,也可以靠文字在书页上展示。我在这个多雨的夏季里的阅读,也由此而变得颇为享受。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