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价的困局

(2009-06-17 09:26:51)
标签:

房产

房价

困局

机构庄家

上市房企

中国

房价的困局

      ——任远

 

房价又涨了!而且涨得不少,深圳、北京很多楼盘月涨10%——20%的报道开始出现。

 

房价再一次上涨,来源于购房客户的增多和市场投放量的减少。

 

继自住型首次购房需求爆发之后,改善型需求大幅跟进,且购买力更强、数量更大,这也是导致5月楼市持续火爆的主因。如果说,自住类客户和改善型客户是在明处的话,那么躲在暗处早已出手的投资和投机则让人更加可怕。在对未来预期看好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果断行动,他们的资金来源广泛,有国内的炒房团,有国内的保险公司、券商、基金等,有巨量的国外游资,这些先知先觉的机构早已在这一轮的楼市回暖中兴风做浪,他们携带舆论的浪潮进行抄底,继而带动大量的散户入场,而从现在来看,目的似乎达到了。对于大多数中国投资和投机的散户来说,他们都是迷茫的、顺从的,羊群效应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买房抓不住最佳时机,卖房也抓不住最佳时机,他们是机构庄家的保护神和牺牲品。

 

这与07年的情景如出一辙。

 

房价在调整了两年后,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快速上涨,这是国人和中央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

 

从目前支持房价的因素来看,主要是对于未来的预期。很多人认为未来房价会涨,并且伴随着下一轮的通货膨胀到来,房产无疑成了保值增值的最佳投资渠道。这——是大多数机构和经济学家以及专家学者的共识!

 

在房价肯定会涨的论调中,有几点是铁的事实,第一,上半年各大城市销售火爆,库存化压力大大缓解,捂盘惜售开始抬头;第二,新开工量继续萎缩,新推楼盘大大减少,很多城市今年以来新盘几乎没有;第三,全国土地市场投资严重不足。前一段,拿地虽然被炒作的轰轰烈烈,但这些新推向市场的土地有两大特点,1、地价高,大多数是竞拍几十轮溢价50%乃至100%以上所得。2、拿地者均是上市企业,而非上市企业甚少,上市企业大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而二三线城市拿地者寥寥,更不用说四五线城市了。我们都知道,上市企业在中国的5、6万房地产企业大军中,充其量算是一个“排”,根本左右不了楼市供应大局,而从他们的土地竞购价格来看,他们投放市场的房价只会更高而不会低,伴随着未来大量开发商没有土地盖房的现状,上市房企新增土地的再一次投放,将是中国再一次高房价的出现。从前几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一方面是未来供应的严重不足和供应土地价格攀升,未来房价暴涨也就不再是预期而是必然了!

 

另外,很多人买房主要是恐于未来的通货膨胀,从中国4万亿投资计划逐步落实、而中国实体经济依然低迷、国内财富并无太多增加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到来也是必然的,只不过是在09年还是10年亦还是11年,那么赶在通货膨胀来临之前投资,是大多数投资和投机者的共识。这也是导致房价肯定会涨的一个重要论据。

 

看来本次房价的上涨或者说是暴涨是避免不了了,而今年又不如07年那样,那时可以进行打压,限制购房者购房,使得房价得以停滞或小幅上涨,房地产停滞两年就是那时政策的“作用”,但现在不行了,在金融危机的大国际背景下,中央政府无论如何也不会再次进行打压消费了,如果那样,“扩内需,保增长”也就无从谈起,“保八”也就成为空谈。

 

即使按照07年的政策,再次打压,试想一下,经历了08年,大量的开发商在后继无房资金压力去除的前提下,他们还会像08年一样惊恐的降价促销吗?恐怕不会了!此时如果再次打压,一方面,客户购买如果被限制,购房消费市场就再次陷入观望,中央的“扩内需”也就被削弱;另一方面,会再一次打压全国开发商的拿地热情,即使少量的上市企业也不敢再次拿地,那直接导致的就是未来的市场供应更加不足,中央的“投资拉动经济”的意图也会被严重削弱。因此,无论打压或者不打压,都无法阻止房价的上涨。

 

摆在决策者面前的是:1、如何让本轮房价上涨幅度不要过大,只有这样才能给国民一个交代;2、如何避免本轮房价上涨被国际炒家所利用,继而变成“为他人作嫁衣裳”;3、如何让更多的非上市企业没有后顾之忧的积极拿地,这是保证两三年后房价平稳的关键;4、如何落实9000亿保障房,这个稳定民心的保障计划如果再次打水漂,可能民众就对政府再也没有信任了!

 

房价,目前已进入困局,如何跳出这个困局,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