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端木珈铭
端木珈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840
  • 关注人气:6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初中生网络发帖被拘案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2013-09-22 10:38:02)
标签:

客观

背后

网络

始作俑者

意义

分类: 热点热评

9月17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警方对该县初中生杨某采取了刑事拘留。原因是前者散布谣言、煽动群众游行,严重妨害了社会管理秩序,给警方在处理高某非正常死亡一案过程中带来极大被动,造成恶劣影响,警方据此依法对杨某涉嫌寻衅滋事立案侦查。

 

 

从初中生网络发帖被拘案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18日,该县发布官方消息称,命案死者确系高坠致颅脑损伤死亡,已对该案中利用网络平台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人员给予治安处罚。

 

警方称,在该案的调查阶段,死者家属主观臆断并利用他人炮制舆论,散布死者系他人殴打致死并抛尸,以此误导群众,混淆视听,严重干扰警方办案。张家川县公安局已对6人进行治安处罚(均非在校学生),发帖的杨某(初三学生)发帖转载500次以上,被刑事拘留,或将面临检察机关的公诉。

 

由于涉及刑拘未成年人,这一事件很快受到外界关注,当地政府、公安局也多次以通报形式,对外公布和厘清相应情况。不过,争论并未因此平息。杨某的父亲强调,在杨某发布消息之前,县城许多居民就在传播相关消息,杨某并非始作俑者。所谓“煽动游行”,也必须有杨某作为游行组织者的证据。

 

然而,造谣毕竟与杀人、放火、抢劫等有着强暴力性和显著危害性的行为有所区别。对于谣言的危害性,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比照一定程度的危害结果作出判断。尤其是当相应刑责适用于一个初中生身上时,前述犯罪行为界定当更为审慎,证据链条完整,逻辑清晰准确。当下之所以众议难平,恰恰在对造谣危害性的两重认识。

 

站在警方的立场,制造、传播谣言,特别是带有煽动性言论的谣言,其行为本身就格外敏感,需要受到高度重视,并且有予以刑事追责的必要。这种态度不是针对哪一个体或特定人群,而是指向行为属性。从这个层面来说,在警方眼里,刑拘杨某的重点不在杨某是不是初中生。可民众的认知正好相反,就这一事件而言,人们可能更关心将刑责施加于一个初中生也就是一个孩子身上恰不恰当、合不合适。这种认知仅仅出于最通俗的常识判断,即一个初中生在网上写几句话,社会危害性有多大?

 

护社会正常运转,有必要打击有着较大社会危害性的谣言,但必须注意其中涉及的,从信息公开、法律依据,到对谣言危害性、边界把握等各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治理谣言作为保障社会秩序,不能因其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充分、理据不充足,影响到人们对权力公信力的评价。在这个意义上,对杨某的处理,不仅关系到一个初中生的个人命运,在更大范畴下,也涉及权力公信、法律公正、社会公平,务必审慎客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