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持续谁来为这肆意的毒气负责
进入冬季以来,笼罩我国中东部的雾霾一直继续,气象台已将大雾预警升级为黄色。据北京市气象台1月13日10时35分发布,此次橙色预警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而监测显示,1月13日上午10时左右,北京地区的能见度在600~800米,东部地区能见度更差,部分路段能见度小于500米。

自1月5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四川盆地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1月10日起,我国中东部地区及四川盆地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然而,雾锁大地,并不都是良辰美景,也可能是污染和不适。
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六级严重污染。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几乎所有区域仍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褐红”所覆盖。到1月13日下午,北京PM2.5指数最高站点已接近600。其实,让人感觉窒息的PM2.5,并不只是北京的烦恼。最近,从华北到江浙再到四川盆地,普遍是大雾弥漫。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冷空气势力较弱,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风力较小,大气层结稳定等因素,都有利于湿空气饱和凝结,形成大雾。在这种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北京由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等转化而来的硝酸盐和硫酸盐等污染物质,这两天已增加了10倍甚至20倍。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此次污染过程十分严重,是一种极端的污染过程。“近几年1月份真是不常见。”“这种极端的情况,全国各地都有,不管有多少汽车、多少工业,排污染最重的前十的城市都是这样,连武汉都排在了前十,污染非常重。”柴发合说,虽然气象是客观因素,但人类活动的因素也不能忽视。这样的极端污染过程,说明污染物的排放已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雾的形成是由于白天气温回升水汽蒸发,而入夜后近地面的水汽再次凝结而成。所以,如果无明显的扰动,雾气很难被带走。现在出现的低能见度的情况,基本上都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根据预测,从目前的天气形势分析来看,未来两至三天,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冷空气势力仍然较弱,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雾霾天气出现和维持。华北平原,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部分地区,夜间到上午仍会出现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雾,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
由于冷空气比较弱,四川盆地、华北平原的雾霾天气还要持续几天。从1月16日开始,有一股冷空气将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将会自北向南逐渐消散或者明显减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表示,如此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导致的污染物累积很难因为一两项措施就出现明显改善,但北京市此前已经出台的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必须提前执行、严格执行。
媒体持续关注,人们也在一直看着,眼前的雾蒙蒙到底何时才能解决,谁来为这些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负责。何时才能见到奥运时期的湛蓝天空,如何才能夺回属于我们的白日青天?这一切,都亟需一个说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