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端木珈铭
端木珈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840
  • 关注人气:6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性对待“没有四千万别来见我”

(2011-04-07 10:50:28)
标签:

杂谈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很强烈,多数网民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用金钱来衡量学生,类同于用金钱去量度成败,很自然会受到多数人的批判,网上横飞的唾沫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40岁没4000万身价别来见我”的论调是不是就完全没有道理,我认为必须理性对待。

           理性对待“没有四千万别来见我”

在这场争论中,“没有四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高学历者)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这两句话始终处于风暴的焦点,于是有人指责董藩教学生唯利是图,甚至不道德地去富裕。但是董藩原话里提到要合理合法致富。尤其重要的是董藩也提到了创富对社会的贡献:“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这段董藩的原话相信没有任何争议。

在一个拜金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却往往呈现出二元化——一是掌握权力,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二是掌握财富,做大社会蛋糕。董藩的言论中,至始至终都强调合理合法创富,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以“权力”,而是以“创富”为成功标志的言论很有励志的正面效果。

创造财富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进步。一个人在市场规律下赚钱、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其实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尤其是一个企业家,能够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巨大,带来许多就业机会、帮助低收入人群、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甚至创造财富的活动中,能够有新的科技发明,创造价值,客观上甚至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积极的创富心态,实际上能够让这个社会充满活力,也能够推动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们的社会对于财富的追求应当给予正确的理解,认可创造财富对社会的贡献,不要满腔的仇富心理。只有这样,“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的论调才有可能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