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该设“祭书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写了篇《为“读书日”致哀》,没有给“读书日”泼水的意思,只是为书受到的“冷遇”感到悲哀。现代社会节奏就是快,不要奇怪昨天刚过“读书日”,今天再过“祭书日”。
神圣到普通,普通再到?
书,是社会进步的桥梁,在古时,读书人的求知若渴,很多时候就直接表现为“求书若渴”,读书在过去受到了最高礼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是圣贤的代表,书是文化的象征。但到现如今,印刷术发达了,书变的普通,书不再神圣,有人把书当作摆设,有人把书看作浪费,有拿几个钱“出‘书’”...。在看待读书上,也有了“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向“书山有路人不走,学海有崖靠作弊”的转变,这个变化很难说清是转折还是递进。
你是在读书吗?
人都说,今天我看了报纸,买了杂志,这不叫看书吗?也有人说现在学术讲座那么多,看一些名家讲解不是更好的读书方式吗?看电视欣赏名剧,这不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吗?是的,也许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读书”的方式,也的确是我们现在人“读书”的方式,这也算是设“祭书日”的直接原因吧。但在看报纸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娱乐、八卦、绯闻…,在花花绿绿的杂志中,你的心境能算的上是在读书?看电视讲座或一些名著的电视剧也许是一种读书的方式,但声音与文字间的差别在哪?“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贾岛作诗吟“推敲”就能说明。声音一听而过,一笑而过,但字句却能反复推敲,体味其中真意。难怪在国外评选近代最烂的十项发明时,电视机会身居其中。

她们是有生命的,只是我们没有读懂或根本不想去读...
“读书日”与“祭书日”
设“读书日”不是要求我们成为专家或是学者,我想更多的是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心灵留一些空间和自由。但面对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读书的兴致便没了,读书的时间也没了,多了吃“快餐”的习惯,或许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许是“读书”的另一种选择,但我们在选择,电视、报纸、杂志这些文化快餐时,还是不要忘了被现代人舍弃的“书冢”。不管是为逝去的读书心态,还是为逝去的读书方式或是为“书”那逝去的神圣与光环,设个“祭书日”,让书慢点走。
其他文章链接
又摘桃花换酒钱
林黛玉会参加选秀吗?
为“读书日”致哀
24岁,你会选择征婚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