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前我一直以为:老百姓将钱存入银行(储蓄)是好事,可支持国家建设。可上大学后读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凯恩斯说: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出现普遍的失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老百姓喜欢往银行存钱,令消费增长跟不上收入增长速度。由于消费需求不足,导致了消费品生产过剩。
后来听老师讲《通论》,说当年凯恩斯写这本书是受到一名英国医生的启发。18世纪初,伯纳德. 曼德维尔发表了《蜜蜂的寓言》,大意是从前有一群蜜蜂,在蜂王带领下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整个蜂群百业昌盛,兴旺发达。可老蜂王去世后,新蜂王却要求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崇尚节俭,结果反而造成社会凋敝,经济衰落。
说实话,自己在大学求学整整10年,对凯恩斯的观点不曾怀疑过。尽管上世纪70年代西方陷入“滞胀”后,学界千夫所指,凯恩斯成为众矢之的,而我认为是西方国家用错了药方,凯恩斯理论并没有错。我对《通论》产生质疑,是1998年;当时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国内2000万国企职工下岗,而中国却有惊无险,很快度过了危机。
面对大规模失业中国能有惊无险,当然主要是政府应对得当;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的老百姓有“银行存款”。我曾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作过调研,访问过下岗职工。职工反映,要是自己以前没有储蓄,靠政府发救济金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供不起孩子上学。一语点醒,我忽然意识到凯恩斯的理论错了。
回北京后,我写了《凯恩斯理论的疑点》,对“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提出质疑,并对“储蓄”与需求的关系作了分析。可不承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对中国高储蓄群起攻之。2009年春,我赴华盛顿参加会议,美国贸易代表处的官员批评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原因是中国高储蓄才使美国的对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该年7月初,“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美国代表又公开指责中国高储蓄。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作了回应,我也写了《指责中国高储蓄毫无道理》,那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中国自1992年至2009年,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可为何20年前美国未发生金融危机?10年前也未发生金融危机?只能说明,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高储蓄无关。
以上说的是往事,回头再说现实: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围堵中国出口,不断制造贸易摩擦;而新冠疫情又雪上加霜。面对双重压力,前年中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且重点扩消费,用消费带动投资。于是“高储蓄”再度引起关注。有学者认为,高储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需求,而要扩大消费,必须将“高储蓄”降下来。
看来,人们对“储蓄”存在不小的误解。前面东北下岗职工的例子足以说明,“储蓄”可以为家庭“缓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维护社会稳定来说,储蓄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从整个国家层面看,储蓄并不会减少总需求,更不会增加失业。何以作这样的判断?让我从两个角度解释:
从投资需求角度看,居民为了取得利息,将自己的闲散资金存入银行(储蓄);银行吸收储户存款后,需给储户支付利息。我们知道,银行是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利润来自存贷利息差。银行为了追求多盈利或避免亏损,会立即将存款贷放给企业。如此一来,储蓄则通过银行转化成企业投资,社会总投资需求会增加。
从消费需求角度看,若某人增加银行储蓄,他的当期消费会减少,但社会总消费未必会减少。有两个关键点:第一,银行不仅为企业提供贷款,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贷款。当社会上投资过剩而消费需求不足时,银行会将“储蓄”更多地转化为消费贷款。于是,张三的“储蓄”转化成了李四的消费,此消彼长,总消费需求不会变。
第二个关键点,是莫迪利亚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定”。此假定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消费与收入会有不同的安排。通常的情形是:年轻时消费会大于收入,有负债;中年时收入会大于消费,有储蓄;老年时,消费会大于收入,用储蓄弥补缺口。前后算总账,一个人一生的消费,最终会等于他一生的收入。这是说,“储蓄”是人们在生命不同阶段“平衡”消费的理性安排。
有学者不同意莫迪利亚尼的分析,并举例子反驳说:美国和中国各有一个老太太,两人消费观念不同。美国老太太年轻时不仅不储蓄,反而从银行贷款买了房子;中国老太太却喜欢存钱,直到退休才买房子。这样,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自家的房子,中国老太太退休后才住上自己的房子,明显吃亏。言下之意,中国老太太年轻时就应像美国老太太那样,不储蓄而去贷款买房子。
这个例子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可我想问的是:美国老太太贷款买了房子,每月是否需还本付息?还本付息后是否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中国老太太将钱存入银行有利息收入,收入增加是否可以买更多的新衣服、或者增加旅游、健身等方面的消费?再有,租房住与买房住都是消费,两者并无本质差别,怎能说储蓄就一定减少消费呢?
最后总结本文结论:储蓄是人们权衡现期消费与远期消费的一种选择。有人希望增加未来消费,今天愿意储蓄;有人希望提前消费,愿意贷款消费。逻辑上,银行要追求盈利,就得将储蓄转化为贷款;若储蓄能转化为贷款,无论储蓄率多高,皆不会抑制国内需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