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货币金融 |
对此现象最初我也感觉奇怪,而往深处想其实也不难理解。近年来欧洲经济一直不济,去年欧央行将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调至-0.5%,不过是刺激经济的权宜之计而已。此举旨在一箭双雕:即在央行不增发货币的前提下,迫使商业银行放贷,增加市场流动性。同理,日本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贴现率降至-0.1%,目的也是鼓励商业银行低息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是的,刺激消费是政府的事,银行作为商业机构必须在商言商,否则银行迟早得关门。上面例子中,日德兰银行所以将10年期房贷利率降到-0.5%,是因为将大额储户存款利率降到了-0.6%,中间仍有0.1%的利差。而且据我所知,日德兰银行推出负利率房贷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事先向房产开发商发行了负利率债券,让房产开发商贴补了利息,银行可以稳赚不赔。
应该追问的是:既然存款利率为负,那么储户为何还会去银行存款?或者问:银行发行债券的利率为负,开发商为何会购买银行债券?经济学的推断,一定是投资房产的预期收益为负,致使房产大量积压。何以见得?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读者需要懂得“资产定价原理”。为方便理解,让我对“资产定价原理”作简要介绍。
“资产定价原理”说,某资产的价格等于该资产预期收益的贴现。用公式表示则是:资产价格=该资产的预期年平均收益/银行年利率。毫无疑问,此公式来自马克思的土地定价原理。当年马克思在研究土地价格时指出:土地价格=该土地的年地租/银行年利率。若将土地当资产看,土地定价与资产定价其实是一回事。
现在的问题是,用资产定价原理如何解释负利率现象?顾名思义,所谓资产定价,是在已知银行利率与资产预期收益时决定资产的价格。而讨论市场为何出现负利率,则是在已知资产价格的前提下,分析负利率存在的约束条件。按照资产定价原理,资产价格X银行年利率=资产预期年收益。由此推,假若资产价格为正,银行利率为负,则资产的预期收益一定为负。
据此分析:负利率出现的约束条件,是资产预期收益为负。换句话说,若资产预期收益大于零,负利率不可能出现。为何这样说?读者不妨扪心自问:若你对未来房产的预期收益为负,而银行利率为正,你是不是会将房产变现存入银行?倘如此,银行每天得为储户支付利息而却没人贷款购房。在此情况下你认为银行应该怎么做?银行别无选择,当然要推出负利率。
回头再说“负利率时代”。我的看法,负利率时代不会到来。学界所说的“负利率时代”,是指全球利率为负。前面分析过,负利率存在的前提是资产预期收益为负。而全球利率为负,意味着地球上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皆为负。怎么可能呢?别的不论,只要土地能长庄稼,至少土地预期收益不会为负。
读者不要误会,不是说资产预期收益不能为负。若某行业生产过剩造成了设备闲置,而保养设备要花钱,此时资产预期收益无疑是负的,但这种情况绝非普遍。萨伊曾论证过:供给可创造需求,供求总量能自动均衡。这是说,若需求总量不变,有供给过剩产业,就必有供给短缺产业。过剩产业预期收益为负,短缺产业预期收益为正,从全社会看,资产预期收益不可能同时为负。
写到这里,本文最后的结论是,资产预期收益不可能同时为负,人类也就不可能进入“负利率时代”。何况中国一直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绝无可能出现负利率。在我看来,所谓“负利率时代”只是少数学者杞人忧天的想象,我们切不可听风是雨,更不必草木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