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不会卷土重来
(2019-11-28 12:03:12)分类: 价格理论 |
经济学流行观点说,通胀有“成本推动、结构推动、需求拉动”等三种类型,其实也是说通胀形成有三种原因。此说法不仅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而且写进了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说实话,我一直不赞成上述说法。在笔者看来,成本与结构因素不可能推动通胀。通胀的形成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货币超量发行引发需求膨胀,需求膨胀拉动物价上涨。
关于需求拉动通胀,弗里德曼早就作过论证,可人们为何会相信成本能推动通胀呢?思来想去,应该是从价格构成得出的推论。由于价格等于成本加利润,于是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成本上升必推动价格上升。此推论虽非全错,但也不全对。供求原理讲得清楚,价格由供求双方决定。若商品供不应求,成本可以决定价格;商品供过于求,则由需求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
是的,若商品供过于求,成本上升商品价格不可能上涨。为便于理解,让我用一个例子解释。有甲、乙两家苹果供应商,苹果品质完全相同,可甲的成本却高于乙的成本,甲的价格也高于乙的价格。想问读者,如果苹果市场供给充足,你是不是会买乙的苹果?若消费者都去买乙的苹果,甲的苹果无人问津,最后甲一定会降价对不对?
问题就在这里,商品供过于求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是需求决定价格而不是成本决定价格。以大家熟悉的中秋节月饼为例。节前一盒月饼卖数百元;节后却降至数十元。一夜间价格大跌,并非一夜间月饼的生产成本有何变化,而是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再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邮票,当年8分钱一枚,今天卖到数千元,也是需求决定而不是成本决定。
懂得了供求原理,我们再来讨论“结构性通胀”。从产业分工的链条看,一国的产业可大致分为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上游产业为下游产业提供原料,上游产品的价格便成为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所谓“结构性通胀”,是说上游产品涨价会增加下游产品的成本,而下游产品成本升高会推高最终产品的价格,从而形成通胀。
不知读者怎么看,我认为“结构性通胀说”错得明显。前面分析过,下游产品供过于求,供应商必存在竞争,成本升高价格不可能涨。而根据供求原理,下游产品不能涨价,上游产品迟早得降价。往深处想:上游产品涨价,供给会增加;下游产品过剩,对上游产品需求会减少。而上游产品一旦供过于求,价格当然要下降。
据此分析,当下游产品过剩时,价格不是由成本(上游产品价格)决定;相反是下游产品价格决定上游产品价格。事实确也如此。市场上钢材涨价,往往会带动铁矿石涨价;若钢材降价,铁矿石也会随之降价。由此见,“结构性通胀说”并不成立。而“结构性通胀说”不成立,通过管控肉价防通胀的主张当然也不可取。
假定一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一吨大米与一台冰箱,大米价格为1000元/吨;冰箱价格为1000元/台,而央行当年投放的货币也正好是2000元。这样在货币供应约束下,大米予冰箱的价格会互为消长,不应该出现通胀。可奇怪的是,市场上大米涨了500元,冰箱也涨了200元,你知道为什么?
经济学的答案,一定是央行多发了700元的货币。如果央行守住2000元的货币供应不变,大米涨价500元,冰箱必降价500元,否则市场上没有对应的购买力,冰箱就只能压库,价格不可能跟着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弗里德曼说“通胀始终是货币现象”。或者说,通胀的始作俑者只能是货币发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