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东京
王东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535
  • 关注人气:1,3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率不是政策工具

(2016-06-14 15:34:55)
标签:

财经

分类: 货币金融

      我读到的经济学教科书皆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与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掌握的三大政策工具;而且同时又说利息是货币的价格,利率高低要由货币供求定。这就让人糊涂了,准备金率与公开市场操作可调节货币供应量,说它们是政策工具好理解;可利率怎能是政策工具呢? 

  思来想去,将利率看作政策工具,原因大概是历史上每次出现通胀央行往往会加息,这样人们就以为加息是为治通胀。其实这是个误会。众所皆知,通胀是由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而加息抑制的却是货币需求而非货币供应。货币供应不减,通胀压力不可能被释放。央行所以在通胀后加息,不过是对储户存款贬值的弥补,目的并非治通胀。

  同时我要指出,那种认为“利息是货币价格”的看法也是误会。事实上,货币的价格不是利息,而是货币的购买力。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若一把斧头的价格是10元,即一把斧头等于10元货币。反过来看,则10元货币的价格就等于一把斧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既然是商品,货币之价当然只能用所交换的商品量来表现。

  说利息不是货币的价格还有一个依据。读经济史知道,利息不仅早于货币出现,而且在没有货币的地方也照样有付息现象。早年中国民间实物借贷很普遍,春借粮两斗,秋还两斗半,那多还的半斗实际就是利息。半斗“利息”除以原来所借的两斗,比值就是利率。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见货币,但利息却存在,显然利息是货币价格的说法不可信。

 由此推,说“利率由货币供求决定”的观点也是错的。经济学讲供求决定价格,货币供求决定的当然就是货币价格。说过了,货币价格是它的购买力,即所交换的商品量,若货币供过于求,购买力下降(如20元等于一把斧头);若货币供不应求则购买力上升(如5元等于一把斧头)。可见,货币供求与利率决定并无直接关系。

  于是问题就来了,若利息不是货币的价格,利率也不由货币供求定,那么利息到底为何物?利率怎么决定?要回答此问题,有两位经济学家不能不提:一位是19世纪末奥地利的庞巴维克。他在1889年出版的《资本实证论》中说,由于现在的钱比将来的钱更值钱,如果现在有人要提前预支将来的钱,他就得支付两者的价差,这个价差就是利息。简言之,庞巴维克认为利息乃货币的时差价值。

  另一位经济学家是美国的费雪,其代表作是1930年出版的《利息理论》。费雪的观点与庞氏大同小异,但由于他们的角度不同引出的含义也不同。费雪说,虽然人性普遍“不耐”(不能耐心等待),但“不耐”的程度却有高低之分,有人很不耐,有人稍耐些。不耐的人要即时享受,就得用将来的期货交换稍耐人的现货,为此不耐的一方必须给稍耐的一方贴水(付息)。于是费雪给出定义:利息是“耐”的报酬,“不耐”的代价。一个人越不耐,所付利息就越多,利率也就越高。

  我赞成费雪的分析。仔细想,的确是“不耐程度”决定了利率。战乱时期,人们生死难卜,于是不耐上升,利率通常被推高;反之,太平盛世人们丰衣足食,人心安定,不耐下降,利率也下降。另一个例子,是国债利率与银行利率。为何国债利率通常要高于银行利率?原因是政府不耐,要着急找钱弥补赤字。再有,当下国内民间借贷利率为何也普遍高于银行利率?答案是银行审贷繁琐、时间长,有人不耐等待,宁愿支付更高的利息。

  我这样推介费雪,读者可能要问:如果费雪的利息理论是对的,我们能从费雪的理论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利率是由社会的“不耐程度”决定,与货币供应无关。上面的例子,国债利率与民间利率均高于银行利率,并非货币供应有何改变,而是政府与企业的不耐导致了利率差别。而可推出的政策含义是,央行抬高利率不能减少货币供给,对市场流动性过剩,不能用加息的办法解决。

  第二,所有影响“不耐”的因素都会影响利率。比如出现了通胀,人们预期未来物价大涨,不耐的程度会加剧,利率肯定被拉高。这也是为什么通胀时期美联储要加息的原因。很多人以为,美联储加息是为了控制通胀,恰恰相反,是通胀导致了加息。加息只是通胀的结果,不是压制通胀的手段。弗里德曼说,通胀始终是货币现象,控制通胀的唯一办法是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

  第三,央行不可脱离“不耐”操控利率。还是举通胀的例子。假如基点利率4%,而通胀指数5%,那么市场利率应升至9%。但如果为了压制通胀央行将利率提高到10 %,结果如何?那一定是贷少存多。问题是,银行高息吸收存款却不能贷出岂不是要赔本?银行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若利率不许明降,就会设法暗降,只要银行把钱贷出去,则货币供应依旧,政府控制通胀的企图必定落空。

  综上所述,利息是“不耐”的代价而非货币的价格;利率由“不耐程度”决定也非由货币供求决定。基于此我的结论是,利率并非央行的政策工具。想当年,教科书说“价格”是政府调节经济的杠杆,而今天“价格杠杆说”在教科书里已销声匿迹,但愿“利率工具说”也能尽早引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