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材编写教材使用教育 |
分类: 干部教育 |
曾撰文说编教材应遵循三条标准,《学习时报》刊出,读者有赞有弹,不过我得到的反馈,赞者还是明显地多;尽管有反对的声音,但却不见说出多少令人信服的理由,看来我那篇文章算是立住了。然而最近与同事讨论,有人问,提高教材质量仅有标准够不够?纵然有标准若人家不照做怎么办?问得好,值得答。下面再让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是的,标准是要靠人去执行的。否则有标准而没人遵守,标准再好也是一纸空文,有等于无。其实,当下党校教材质量存在诸多弊端,也并非编者完全不懂标准。说来简单,一家党校独编教材肯定不如党校系统组织精兵强将合编的好,这道理人们不会不明白,可一旦编起教材来大家为何还是乐于各自为战呢?所以如此,我认为是与现行教材的编用体制有关。
这方面我自己体会深。大约六年前,我在经济学部任主任,那时候自己年轻气盛,雄心勃勃,试图集合全国党校的经济学专家编出一套有分量的教材;并拟定了提纲,且承诺由我所在的经济学部资助出版。2005年夏天在兰州举行的全国党校经济学年会上我们发出动议,没想到结果却曲高和寡,应者寥寥。最后教材总算编出来了,不过编者基本都是中央党校的教员,地方党校参加的不多。
于是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何高校系统的教材可以统编而党校却不能?我最初的答案,是高校系统受到教育部调控,教育部作为国民教育的主管,手里有人权、有资源,大权在握,这样说话当然硬气,一言九鼎,说哪本教材要统编就得统编,谁也不敢抗命。可党校系统不同,中央党校虽说是党的最高学府,但毕竟比不了教育部,没有行政主管职能,与地方党校是业务指导关系。指导归指导,人家可以听也可不听。
我这样讲,并非是说地方党校应听命于中央党校,也不是说教材都得由中央党校牵头统编。在我看来,由谁牵头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两点:一是主编得是本学科的名师大家,二是专家资源必须整合。不然照目前这种各行其是的搞法,教材质量要提高怕是很难。君不见现在党校的教材种类繁多,可同一学科的教材,编者皆自说自话,内容五花八门,这不仅影响了教材的科学性,而且低水平重复,人力物力浪费惊人。
世上的事就这么奇怪,教材明明统编的好,可大家却都不愿意统。为什么?说怪其实也不怪,归根到底,我认为是受利益的驱动。想想也是,现在各家党校的教员都要评职称,而评职称就得出书,相比之下,出教材无疑要比出专著容易。起码一点,教材编出来本校能用,销量有保证,出版社也乐意出。既如此,肥水不流外人田,当然谁也不肯放弃自编教材的机会了。
这是一方面。若再想深一层,教材编写各自为战所以能沿袭至今,除了利益驱动,再一个原因或更关键的原因,则是教材使用的“画地为牢”。不是吗?如果教材使用是开放的,彼此可竞争,教材没编好就进不了课堂。可现在各校都把学员用书当“自留地”,只要自己能编,别人的再好也拒之门外,进不去。如此你行我效,相互封锁,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优秀教材得不到推广,而平庸之作却充斥课堂。
我曾说过多次,一部好的教材,至少应该代表党校系统该学科的最高水准。可由于教材长期自编自用,编者之间没竞争,大家都校内选人,有什么教员就组织什么团队,能编成啥样就啥样,这怎能出得了精品呢?困难在于,中央党校无权号令三军,而短期内党校系统又不可能搭建起整合全国专家的平台,何况教材编写还有各自的利益在,让人主动放弃利益谈何容易!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不过棘手是棘手,但也绝非完全无计可施。依我看,解决此问题只需一招,对教材设立准入门槛。即是说,谁编教材可以不管,统编不统编也可不管,要管的只是教材的使用。比如由专家组成一个“全国党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并约定所有教材皆需经“委员会”评审通过方可使用,否则不得进课堂。设想一下,要是有了这样的制度安排,一夫当关,今后教材谁还敢粗编滥造?
对教材设立准入门槛,当然不是要刻意与谁过不去,而是希望通过这种“倒逼机制”以“用”促“编”,是对事不对人。前几天我在福建省委党校曾与该校教务处的同志谈及此事,不料他们非常理解也非常赞成,不过他们却关心将来评审委专家如何组成?怎样确保公正?其实这件事并不难,今年夏天党校系统评过精品课,有经验可循,专家当然是从全国党校选。而我现在担心的是,将来有了评审委而有学校不送审怎么办?
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老实说,对此我目前也没啥锦囊妙计,所幸全国党校教学恳谈会明年春天就要在厦门召开,主题正好是教材建设。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与其我自己关在房间里拍脑袋,还不如届时提交大会讨论,请大家一起出主意。会上若能达成共识并立下规矩,有了规矩在,我想日后不该有人爽约而不顾大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