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产经/公司 |
分类: 求解三农 |
经中央批准,重庆要作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顾名知义,我推测中央有两层意思:一是希望重庆能开动脑筋,放手探索;二是鼓励成功,也容许失误。换言之,中央给了重庆特许权,凡能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办法,都允许试,成功了总结经验,失误了吸取教训。
这让我想到“经济特区”的例子。当年中央办经济特区,特区特办,中央不光给钱,而且在政策机制上给更大的自主权。很多人以为,深圳等经济特区脱颖而出,靠的是上头给钱。不否认,给钱有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有灵活的政策与机制。想想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也拿了钱,可为何难尽人意?归根结底,是旧的机制还没根本改变。
今天重庆要统筹城乡,前无古人,是篇大文章,怎样破题?我的看法,关键也还在机制。7月底与同事到重庆调研,和当地官员交流,身临其境,对统筹城乡的难处有感受。大体讲,棘手问题有三,一是农民要增收,耕地如何集中?二是农民变市民,城镇化如何提速?三是兴镇先兴业,城镇工业化如何起步?
是的,实现帕雷托改进,是统筹城乡的底线。中国农业人口多,城乡差别大,要缩小这种差别,不可限制城镇居民收入;也不能简单地抽肥补瘦。恰恰相反,是要在稳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同时,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如何增收?经过多年探索,大家的共识是规模经营。现在的问题在于,用什么办让耕地集中。农民用耕地入股是一法,但入股要共担风险,少数人愿意,多数农民未必肯这么做。
我所想到的,是土地银行。古往今来,中国农民宁可撂荒,不可失土。倘若政府出面办土地银行,接受进城农民的土地存放且提供固定的收益,然后把土地成片地租出去,这样一石二鸟,规模经营自可水到渠成。另一办法,是用社保换责任田。有些农民进城多年,耕地至今不放弃,为什么?原因是他们没社保,有后顾之忧。若政府能提供社保,置换耕地应该不是难事。
农业一旦规模经营,必有大量劳力剩出,而多出的劳力,只能向城镇转移,所以由此看,推进城镇化势在必行。说过多次,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并行不悖,城镇化不加快,不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力,农业规模经营会举步维艰。要研究的是,城镇化不仅要占地,而且要有投入。对西部来说,地的问题还好办,土地整理,或用城镇住房换宅基地,总能想出办法。麻烦在资金,西部财政拮据,没有资金,城镇化无疑是纸上谈兵。
钱很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过换个角度想,政府没钱,难道市场也缺钱?传统观点说,城市基础设施是公共品,要由政府投资。可最近去湖南考察,那里的城镇开发却大量引入民营资金。比如双峰县,近三年县城扩大了一倍,而政府却分文未掏。他们的做法是借鸡下蛋,即先让民营企业垫资在新规划的城区修路,公路贯通后,地价立即飙升。政府所得的土地溢价收入,除了偿付民营企业垫款与利息,还用来投入教育、医疗和社保,一举多得,岂不妙哉!
当然,城镇化不仅是修路盖楼,农民进城后要有事做,那么,工业化就必须跟进。要提点的是,中小城镇发展工业,应立足本地优势,围绕农业搞深加工,切忌好高骛远。造汽车的利润是很诱人,可不是任何城市都能造汽车。其实,从经济学立场看,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农业是传统产业,但袁隆平搞的却是高科技。加工业也如是,若引进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也一样前景无限。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关键要有一批龙头企业,这既可依托本地民企,也可去外地招商。但有一条,政府只能帮忙,不要当老板。过去政府办企业有教训,痛定思痛,不应重蹈覆辙。另外,为拓展就业,服务农业,政府还应支持发展服务业,要利用城镇的优势,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与市场对接。同时,随着农转非进程加快,职业培训需求大,在起步阶段,政府也应出手扶持,待时机成熟,再交市场运作。
统筹城乡是一项系统工程,头绪多,牵涉面广,政府需通盘谋划。几天前,有重庆的官员打电话来,说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方案,希望听听我的意见。思之再三,于是择其要点,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急就章,且系一家之言,现公诸于世,旨在提请社会各界对城乡统筹予以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