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流通最广、币值最坚挺、最为人们接受的,非美元莫属。这种美元大行其道的现象,被称为“现实美元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政策美元化”,即一国政府以美元取代本币,自动放弃金融主权的政策行为。
记得8年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作过一次调查:美国发行的现钞,2/3在境外流通,新增发的美元中,大约3/4被外国人所持有。美元存款占货币供应量的比例,超过50%以上的国家有7个,占30-50%的有12个,占15-20%的国家则更多。在波多黎各、阿根廷、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巴拿马,美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本币,在市面上合法自由流通。那么,美元为什么这么牛,美元化的原因究竟何在?
其实,在美元化的背后,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二战结束时,美国对外贸易额占整个世界的30%,黄金储备全球第一,在近30年间的时间里,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其他货币都要跟美元挂钩。后来,美元走了一段下坡路,日元、前西德马克异军突起,与之分庭抗礼。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当今世界,论经济实力,美国仍是首屈一指,无出其右,其产值占全球的1/4,对外直接投资占全世界的1/3。难怪美元一路风光,牛气冲天。
对美国而言,美元化可谓一本万利。我们知道,在当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私人造币都是绝对禁止的,因为谁有权发行货币,谁就可以得到丰厚的“造币收入”。它是指纸币的面值与印制成本之间的差额。美元作为最重要的载体货币,大量用于国际支付,美国也就顺理成章,名正言顺地变成了“世界造币工厂”。只要它开动一下印钞机,其他国家辛辛苦苦生产的产品,便可归到它的名下。一张100元的美钞,印制成本仅为4美分,美国每年获得的铸币收入,占到GDP的2.5%,美国这么大的经济总量,增长0.1个百分点,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铸币收入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在世界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的比重近60%,这笔钱当然不会存在各国的国库,那样的话,既没有利息收入,也不利于对外支付,实际上,美元储备的大部分,要存入美国银行。美国人不费吹灰之力,又得到了巨额长期低息贷款。另外,国际贸易中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资金借贷、本息偿还,跨国公司利润汇出等等,相当一部分都用美元结算。要获得美元,必须与美国搞好关系,发展贸易往来,进行多方面合作。所以从长期看,美元化有利于巩固美国的贸易地位,保持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当然,美元化的好处,并非美国一家独占。实行政策美元化的国家,把自家经济与美元绑在一起,这样做必定是善莫大焉。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只要美国经济不滑坡,美元不出现大的波动,实行美元化的国家,本币汇率就稳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就能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的不同和汇率浮动,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成本。欧盟坚持发行欧元,是为了减少汇率波动,降低各成员国的交易成本。实行美元化的国家,其目的也大抵相同。
实行美元化的另一大好处,是可以稳定币值,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人们使用这些花纸片,是因为对货币的发行方,具有足够的信心。实行美元化的国家,或者是拉美小国,或者经济长期动荡。经济美元化,能够提高公众信心,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巴拿马在整个拉美,是唯一有30年固定抵押贷款的国家。这与它较早实行美元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元化并非完美无缺,皆大欢喜。实际上,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起带来的好处,有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实行美元化的国家,不仅损失了一笔可观的铸币收入,而且,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成了随美国经济变化摇摆的墙头草。对于美国来说,美元化也不无隐忧。美元化国家出现经济动荡,人们的第一选择,是到银行提出美元存款,这样的话,美国的商业银行便面临挤兑压力,美联储作为货币发行者,负有最后贷款人的责任,也会猝不及防,手忙脚乱。当然,由于美元化国家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美国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对出现问题的国家,总要搭进去钱财,以求大家平安,以免一损俱损。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实行美元化是福是祸,在现实生活中皆有例可查。1991年,为遏制通货膨胀,阿根廷政府决定,本币比索与美元挂钩,实行1:1的固定汇率,美元可在国内自由流通。该政策实施头几年,阿根廷一度物价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可好景不长,90年代后期,美元持续走高,比索严重高估,阿根廷出口乏力,外汇储备日减。由于死守固定汇率,央行只能根据外汇储备,发行等量的本币。无法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迟迟难以升温。万般无奈之下,阿根廷最后不得不放弃比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
前面是车,后面是辙。阿根廷的教训,不啻为一帖清醒剂。看来,一个国家是否推行美元化,还得权衡利弊,细数得失,断不可仓促定夺,马虎行事。
前一篇:全球化并非注定就是福音
后一篇:货币政策应以静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