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乃礼仪之邦,有朋自远方来,自是要好酒好饭款待。近些年,不少学者著书立说,大肆鼓励消费。据说多消费,可以拉动内需。可笔者的看法,消费当不当鼓励,不好笼统说,关键要看花谁的钱,比如公款消费,无论如何鼓励不得。
有人估计,中国目前的公款消费,每年至少在3500亿元以上。而且消费的方式,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请客吃饭的,有公款送礼的,还有出国旅游的。别处的情况,我不得而知,单说北京的各大酒店,生意兴隆我亲眼所睹。我到过欧美不少城市,他们的酒店业和咱们比,也要逊色几分的。
中国乃发展中国家,酒店业何以一直独秀?个中原因,怕是与公款消费有关吧。我所供职中央党校南门前,过去有十几家餐厅,靠着学员公费吃请,天天客满,日进斗金,后来校方限制学员外出用餐,结果不少餐厅断了财路,门庭日渐冷落,好几家已关门歇业。
这些年,高档烟酒一直走俏、热销不退。追问原因,也是公款消费推波逐澜。不信你去问那些抽高档烟的人,有多少是自己掏的腰包?本来,纪检部门有明文规定,政府官员在公务活动中,不准收受礼金礼品,可有一个例外,则烟酒不在其内。正是有了这个“例外”,就为公款送礼开了方便之门。殊不知,高档烟酒其实价格不菲,两瓶茅台酒,两条中华烟,也得花去千多元。也许有人说,区区千多元,并不是大数,不足为怪。可中国官员多,若每人收受千元烟酒,少说也是上百亿的开销。
时下各大城市,各类办会机构数之不尽。他们与旅行社联手,组织官员出国,由头是开会,实则是旅游。既然为旅游,官员何不去直接找旅行社,而要绕着圈子找办会机构呢?其中窍门,明眼人一看就破。旅行社的发票,国家不让报销,倒是办会机构,一纸会议通知,就像变戏法,不仅能把旅游变成考察,而且能开出会议发票,堂而皇之地让公家付账。这种巧立名目的出国考察,旅行社揽了生意,办会机构发了横财,唯独国家是冤大头、两头赔。
笔者常听人埋怨,说西方人小气。外宾到中国来,我们请人家上酒店,吃大餐,出手宽绰;可人家请客,却总是三菜一汤,随便得很。我以为,我们请人家吃大餐,并非我们大方,而是我们的体制大方,请客可以报销,是慷公家之慨;人家请客简单,也不是他们小气,而是他们的体制小气,吃饭不给报销。若不信,只要我们政府规定,今后无论是官是民,请客一律不许报销,我们还有多少人能大方得起来?
公款消费由来已久,且愈演愈烈,肯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的成本理论,公款消费,应算是一种交易费用。尤其是在实行审批制的国家,这类费用往往高得惊人。因为在时兴审批的体制下,办事都得有关系。比如县里的官员到市里,市里的官员到省里,省里的官员到北京,求人办事,没有关系都很难。人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审批机关,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为什么难?难就难在你人不熟,没有关系。有人戏说:“关系也是生产力”,可要建立关系,就得请客送礼付成本。
以“跑部钱进”为例。的确,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跑的地区有钱花。可千万别天真,以为光跑就真的能拿到项目。到上级部门跑项目、要资金,不请客送礼,不搞惦关系,白手套狼,保不准十有九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请客送礼,其实是审批制逼出来的。再说,一个项目跑下来,拿回去的钱多,付出去的钱少,如此以小博大,以少取多,既发展了地方经济,而跑的人又有政绩,一举两得,人们何乐而不为呢?
公款消费日益膨胀,追根溯源是体制所为。审批制是祸首;报销制是帮凶。那么,严控公款消费,就得对症下药,从体制上动刀。比如,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让公款送请找不到借口,那么,到政府机关烧香拜佛的,肯定会少掉一大批;与此同时,再将公款消费严格加以限制,除了接待外宾外,将来请客送礼,统统都要自费,不得报销。如此一来,公款消费就会处处受阻,隐身而退。
前一篇:谁是“返券销售”的冤大头
后一篇:反垄断究竟要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