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地》锐评之六:林仑:融进生命的麦子地——读高鸿短篇小说《麦子地》有感

标签:
高鸿小说麦子地林仑 |

最近几天,高鸿老师的短篇小说《麦子地》我很用心地读了几遍,感受颇深,感触很多,只是苦于评论水平浅薄,没有老师们的专业性,也只能仅凭我个人的一些感悟,谈点算是读后感吧。不足之处,望老师们见谅。
《麦子地》作为短篇小说,跨度十八年,是很令人期待的一个不算短的时间。小说一开头,先说父亲,紧跟着说到母亲,文章的重点由此拉开序幕,有引人入胜的诱惑力。“听母亲说,我的父亲是一位警察(伟大的警察!每次我都会特别强调这一点)。可惜在我出生之前,他就不在了。父亲是在一次见义勇为中牺牲的。”这一串语言的出现,抓住了读者一定要看看结果的心情,我觉得,这种“引诱”式的写作方法,也许是作者构思故事的技巧,也许是作者情感到此的笔法自然走向。
无论是巧构思,还是笔走神游,这一表达方法,无疑是文学作品走向成功的非常好的路径。
《麦子地》,高鸿老师始终以麦子地为中心,以麦子地贯穿整个小说全文,让人读后,很有震撼力!
“她说父亲的家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很大,究竟在那个省呢?母亲想了想,说在陕西……陕北吧。那里有一条塬,叫北塬。塬上长的都是麦子,金黄金黄,一望无际的麦子。那里住着很多人,你父亲的家就在那里。”读这段文字,有一种美好在人心头荡漾,自然,对于文中的“我”,童年的心灵纯真和纯净,以及对人间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对于英雄(包括自己的父亲)的崇敬心,都跃然纸上。
在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感到,《麦子地》不仅仅是母亲一个美丽的“荒诞故事”,在反复咀嚼文章的前后结构以及深层次的寓意中,既让人有美好的期待,又使人突添某种心酸。母亲的“谎言”里,隐藏着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母亲的愿景,她希望自己孩子的父亲是位英雄,更寄希望于孩子是将来的英雄!所以,母亲要编一个“父亲是英雄”的故事,为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英雄的良种。
尽管父亲是因为误伤了人而被判刑的。
母亲不想有一丝一毫的阴影投射到成长中的孩子心里,她用一颗大地一样宽厚、包容的胸怀,艰辛地抚育孩子,用内在的坚韧和始终如一的阳光心态,温暖孩子成长的道路。
这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底蕴的力量!
追求向上,追求光明,追求舍己为人的精神,一直像雨露洒落在中华大地上,为我们的世代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正是麦黄的季节,雨后的田野喧嚣着,蓬勃着,鼓荡着一丝甜甜的味道。家乡的山,家乡的河,家乡的麦子地啊。多美。真想大声地喊:爸爸,我回来了。我和妈妈回来看你来了!”这段文字,里面的“我”,是兴奋的,但透过孩子的心情,我从中感受到的是母亲一颗滴血的心!
母亲会一遍遍地想到,当自己的“谎言”被呈现出来后,她心里暗藏着一包的苦,该怎样对孩子说?
在这里,我们看到,隐忍是母亲最伟大的精神品质。
苦,母亲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默默地、独自一人承受;累,在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养育孩子艰难的日子里,暗暗地下决心,要将孩子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英雄式的人。
《麦子地》,徐徐道来,如淋细雨,如沐春风,有种美好在眼前闪现,有种心酸在脑海杂糅,在心底绵延。
麦子地的希望感,一直在读者的面前,铺展,金黄,浪滚,画面感不时冲击人的心灵,使人从中感受到欧洲油画的景象,不由人对高鸿老师的文笔拍案叫好。
下面这段文字,更加重了读者对于母亲复杂情感的印象。
“磕完头,洗了一把脸,我的情绪开始平静下来。屋里很简陋,除了锅灶等生活必需品,未发现任何电器化东西。看样子,他们不但孤寂,还很清贫。这时,母亲也来了,我热情地向她介绍爷爷奶奶,母亲一边点头,一边讪讪地笑着。”母亲“讪讪地笑着”,是一种什么滋味的笑?欣慰的?苦涩的?抑或是开心的笑……
在这里,高鸿老师表现出了一位成熟作家所具备的精准、到位的语言魅力。
读《麦子地》不由人想到,母亲就是那无边无际泛着麦浪的麦子地,她宽厚,善良,仁爱,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对民族精神传承的使命上。
读完高鸿老师的《麦子地》,深刻地感受到,麦子地是希望之地,母亲是大地,是产粮食养命的,同时,也是产精神,养魂的。
养民族英雄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