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
——读高鸿小说《麦子地》
张军锋
《麦子地》这篇小说感动了我。
感动的是作者把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娓娓叙述,而且用了十八年的时间。
十八年里,一个母亲把一个婴儿哺育成人。
而且是用美丽的谎言哺育孩子成长。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懂事,像剥洋葱一样剥开了美丽的谎言掩盖下的真相。
警察、英雄的光辉形象伴随着“我”的童年,让主人公光荣和自豪中倔壮成长。
然而谎言是无法掩盖的,随着主人公一天天长大明事,他对母亲描述的父亲产生了疑问,于是开启了他的回家之旅,开始寻找母亲给她说的麦浪滚滚的麦子地的父亲的家乡。
然而回到家“丈村”看到的还是持续的美丽谎言,直到主人公完成了成长历程最大的一件事——高考,他的母亲也算是完成了一个阶段哺育的任务,真相也就出了来,原来父亲真的是个杀人犯。
作者可谓匠心独具,把一个本来很简单的故事如推理案件一样一层层拨开迷雾。
把一个煞费苦心的母亲形象树立了起来。
同时把一个“英雄”的父亲拉下神坛,还原到本来面目。
用了接近二十年的时间,让儿子慢慢理解,慢慢接受。
母亲是伟大的,同时是痛苦的。她为了不让儿子不同于其他孩子,兼职做其他工作,给孩子买各式各样的玩具,就是一心让孩子不输与其他孩子,让他在快乐中成长。
树立起一个坚韧、善良、美丽的母亲形象。
这才是作者匠心所在。
尤其结尾,父亲出现以后,没有了“我”也就是主人公的感受,但是从叙述中知道“我”是最终知道了一切真相。
父亲当年为冲动付出的代价,而最感动的是母亲原谅了父亲,让父亲做警察的父母的儿子,直到三年后才能见到自己的儿子。
三年是对父亲的考验,也是母亲在最后完成“高考”这一成人洗礼。
十八岁的儿子长大了,是可以接受真相的时候了。
故事完了,意味却深长,意犹未尽。此时此刻无声胜有声,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
作者避免平铺直叙,故事是用追述的方法给读者造成迷团,一步步让读者跟着主人公“我”的疑问从而产生读下去的兴趣。
这篇短小说结构严密,人物并不复杂,场所集中到麦子地的大瓦房,时间跨度十八年却浓缩在几千字里。可见这篇作品的结构简练、精巧,如同一件微雕工艺品。所以说作者匠心独具,他在选材、剪裁和布局上下足了功夫。
作者手法出奇且巧妙,不断的抖包袱。原上有个麦浪滚滚的麦子地的“丈村”、有一个英雄警察的家庭、最后让父亲做警察的儿子成为虚拟英雄的延续、最后把把父子会面的场地设在母亲编织的谎言地也是儿子的魂绕梦牵之地,娓娓到来,似乎波澜不惊却出人意料,使人拍案叫绝。
主人公高考完去老家的时候,看见麦子倒了,割了,只留下黄土地,也预示着心中希望理想的象牙塔倒了,回归到了现实。也是土地的本原色,也是人生的本来面目。
像这样的伏笔作者运用的不少,很巧妙,让读者在缓缓地叙述中不断解开迷雾,感受一段悱恻长情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小说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原因。
这篇小说记述的是“我的”寻根之旅,也是高鸿在他的小说中传递出的寻找原乡,寻找生命本原之旅。也是每个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高鸿老师和我并不熟,但是他的《麦子地》是一篇感动了我的好小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