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长篇纪实文学《一代水圣李仪祉》 入选“陕西省委宣传部2015年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标签:
高鸿李仪祉报告文学 |
高鸿长篇纪实文学《一代水圣李仪祉》
入选“陕西省委宣传部2015年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高鸿长篇纪实文学《一代水圣李仪祉》继入选“中国作协2015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后,相继入选“陕西省委宣传部2015年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据了解,“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主要面向陕西省作家、编剧和音乐家。项目主要包括戏剧剧本、影视剧本、文学图书、歌曲编创等.
李仪祉
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和多所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陕西人民受益尤大。主持建成了我国近代第一个大型灌溉工程泾惠渠,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多项近代灌溉工程;查勘祖国江河,悉心探索治水方案,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水利学术团体——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毕生以治水为志,被当地群众誉为“活龙王”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1938年元月,李仪祉抱病赴宝鸡眉县参加渭惠渠拦河大坝合龙,回西安后病情加重,3月8日辞世。享年57岁。国民政府发了特令褒扬,称他“德器深纯,精研水利,早岁倡办河海工程学校,成材甚众。近来开渠、浚河、导运等工事,尤瘁心力,绩效懋著。”《大公报》发表短评,称:“李先生不但是水利专家,而且是人格高洁的模范学者,一生勤学治事,燃烧着爱国爱民的热情,有公无私,有人无我。”于右任为陵园作挽联称:“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表达了社会对这位水利大师一代贤哲的缅怀之情。人民为了纪念他,墓地选在泾惠渠社树分水闸后的张家山,自觉参加送葬的群众达3万人之多。公祭时,日本飞机盘旋轰炸,主持人恳求大家疏散隐蔽,然而人群却岿然不动,场面异常感人。李仪祉的著述极为丰富,大量的水利专著和诗歌、戏剧、杂著达四百多种。1930年出版的《李仪祉先生遗著》共13册。1981年水利部决定由治黄委员会主持编印一部《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计有论文159篇。有一子李赋宁,为当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
李仪祉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景区内的水文化大道可欣赏泾惠总干渠的景色;文化广场上的8根文化柱展示了李仪祉的功绩,百米浮雕墙镶嵌着群山河网、“关中八惠”和秦人治水的画卷;20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展示了我省古代、近代治水历史,及我省未来水利规划和水文化,还陈列着李仪祉生前修建泾惠渠时使用过的工具,及手稿和著作等;位于馆区深处的仪祉墓园,接受后人的拜谒瞻仰。李仪祉纪念馆投资1.3亿,耗时一年半修建。李仪祉纪念馆开放也是陕西省首座集水利发展史、水利文化展示、水利科学普及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