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风和煦

标签:
高鸿报告文学杂谈 |
绿风和煦
高 鸿
一
http://www.sx-zj.net/news/UploadFiles_1476/201105/2011051111315912.jpg
对于邮政,我们每个人应该都不陌生:绿色的邮局,绿色邮筒,绿色的邮车载着绿色的邮包分赴各地,带绿色大盖帽的邮差骑着绿色的自行车穿梭在城市中心,乡间小道,把一个个思念和牵挂送给千家万户,带来绿色的希望和欢声笑语,迎来和煦的阳光和绿色的风。因为生活在农村,地域偏僻,交通不便,衔接外面的世界除了邮局,别无途径。那时候乡间还没通电,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话、手机等设备。在外工作的人回来,说起单位的电话,村里人非常羡慕,不知相距那么远的距离,声音是如何传递过来的。平日与外界的联系,除了信函就是电报——没人打电话,因为那玩意太奢侈。那时候,信函是老百姓最主要的通讯方式:异地工作的,远方亲戚的,出门打工的,在外上学的,等等。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外当兵的那些家属。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刚刚开始,孩子走上战场,亲人们整日盼望的就是信函了。村里一起参军的几个孩子都上了老山前线,其中就有我的弟弟。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母亲们整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唯一能安慰她们的就是邮递员了。山里交通不便,邮递员一般是几天送一次信,但自从这些孩子参军后,邮递员几乎每天都会来村里。一个孩子的信来了,所有的母亲都会一齐围上去,邮递员顾不上擦汗,急急忙忙取邮件。母亲们不怎么识字,便把邮递员堵在巷道上让他拆信。邮递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抽出信笺,一挫一顿地给大家念字。这个时侯,相干的或不相干的村民都会围上来。大家聚精会神,母亲们的神情更是高度集中,唯恐漏掉一个字。如果平安,大家都会长吁一口气;如果战事激烈,便会有人开始揩眼泪,至低声啜泣,至大声地嚎啕……每每这个时侯,乡邮递员的脸上就表情凝重,他会想办法安抚这些母亲。母亲们是信任他的,不一会,大家的情绪就会激荡起来,然后拉邮递员回家吃饭。邮递员说自己忙,还要去其他村子,母亲们便拿了鸡蛋或红薯塞进邮包,然后一起簇拥着他走向村口。那个时侯,我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便是邮递员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离开了家乡,与家里的联系也是通过邮件。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母亲的思念,我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写信。后来由于工作忙,与家里的联系越来越少,至一两个月才写一封信。麦收的时候,我回到家乡,碰到乡邮递员。邮递员说你工作真那么忙吗?就不能抽点时间给家里写信?我说咋了?邮递员说你妈天天往邮局跑,一看见我就问有没有你的信。有几次实在被她缠得没法,我就替你写了一封,然后念给她听,你妈的脸上几天都挂着笑容呢……
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一时说不出什么话来。我说谢谢你。他说不谢,然后一抬腿上了自行车,像一股风似地飘走了。那辆绿色的飞鸽牌自行车的漆皮已经有些剥落,厚厚的邮件压得车身有些扭曲,咯咯吱吱地在凹凸不平的巷道上哼唱着。
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绿色的使者开始脱离我的视线,渐渐地消失了。因为那段时间,我深居厂内,每天都在忙生产,没时间写信。那个时侯,老家的村子已经有电话了。想念亲人的时候,办公室打个电话就问候了,何必再写信呢?有一天,我突然想:随着电信网络的普及,这些乡村邮递员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走在村子里,老百姓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围上去问长嘘短,邮递员的功能局限在队部送报纸、单位送文件、学校送通知。有时,村里有人去乡上办事,就把报纸捎回来了,邮递员的职能迅速边缘化,对许多人来说,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情况真是这样吗?因为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即使回去,谁也不会关心邮递员情况的,只知道我们厂区周围的几个邮政网点撤消了。后来,我来到了西安,与朋友一起用餐,其中一个正在为邮电分家发愁,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在我的潜意识里,邮电局是事业单位,工资有保障,旱涝保收,令人羡慕。朋友的愁眉苦脸在我来看完全是做秀。那个时侯,许多人都不会意识到邮电分家的真正含义。
朋友留在了邮政公司,整日开始忙碌起来,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对邮政的了解也越来越少。到西安后,跟邮局打交道的次数倒是不少:订报纸、收信函及稿费。由于周边网点比原来少了很多,所以每次寄信或取款,都得去很远的地方。因为所订书报较多,信函不断,我常常徘徊在吉祥村和电子城邮局之间,心想如果它们距离再近一些就好了。每每路过邮局,都希望它就开在我家门口。有时,我的信函会收不到,刊物寄出去杳无音信,对邮政的积怨也越来越深,直至上海的一封汇款单被退了回去,我就投诉了。
说实话,开始投诉的时候,我是没抱任何希望的。因为他们是大企业,对信函的发送几乎垄断,丢一两封信件或退单,完全是正常的事儿。没想到我的投诉马上有人受理,西安邮政有关部门经理迅速致电,询问我详细情况。后来,电话接二连三地打了过来,态度非常诚恳。我深感意外,开始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负责投送的邮递员最后也打来了电话,说你是你们小区的重点客户,我一直留意着。如果汇款单被退,一定是地址有问题,言辞切切。我于是让对方重新寄了一次,结果就收到了。
这件事,当然不足以转变我对邮政人的看法。直到有机会随陕西作家走进邮政采风,才颠覆了我对邮政的许多观念。
2011年4月27日,跟随“走进邮政作家采风活动”小组来到陕西邮政总公司、西安邮政中心局及渭南邮政局感受生活,体验陕西邮政的飞速发展和热情服务。总公司坐落在唐延路北段,大楼现代时尚,气宇轩昂,风度不凡。因为对这一带比较熟悉,轻车熟路,所以第一个到达。陕西邮政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凤炯先生亲自介绍情况。马总说,陕西邮政1998年与电信分离,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13年励精图治,13年风雨兼程,13年日新月异,13年铸就辉煌。13年,陕西邮政每年的营业额从5亿元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亿,邮政储蓄从67亿增加到一千多亿元(仅次于几个国有大银行,位列第4位)。13年,陕西邮政人在竞争中谋生存,走自己的路,打造特色产品,把一条羊肠小道上走成了康庄大道。
三
1998年,对许多邮政人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邮电分家。独立运营后的陕西邮政要用原邮电总资产中不足1/5的部分和仅占原邮电1/6的收入支撑企业的发展,还负担占到原邮电系统近一半职工的生活。那时候,企业业务收入仅有5.8亿元,亏损额高达5.4亿元,总负债8.93亿元,全省划归邮政的农村局所几乎全部亏损。以渭南局为例:分家之初员工1900余人,年营业额仅3000多万,运营成本达8000余万,年亏损4000余万元。渭南邮政分了90%的人员和10%的业务收入。现实是残酷的,业务单调,设施落后,连年亏损,工资难以发放,邮政人心惶惶,人前感觉抬不起头。与此形成巨大落差的是电信人圆润而喜气洋洋的脸,与邮政人的愁眉苦脸形成鲜明对比。许多人看不到前途,心灰意冷,于是就选择了离退或调动。
怎么办?听天由命,坐以待毙?面对困难局面,陕西邮政人自然不愿意屈服。在总公司领导的带领下,他们不馁、不怨、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发奋图强,提出了“一次创业”打基础求生存、“二次创业”抓发展求富强的战略目标,并按照打基础、上台阶、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和甩包袱、增实力、基本实现良性发展进而初步实现现代化等步骤,分阶段完成两次创业目标,使企业逐步摆脱困境并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为了使传统业务焕发出勃勃生机,陕西邮政通过对函件、包件、集邮等邮务类业务的改造升级,开发出邮资门票、家乡包裹、邮送广告、花旗月饼、速递物流、雅芳(代销网络)、企业金卡、个性化邮票等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富有生命力的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开辟了6大金融业务板块、数十项核心产品的全功能服务领域,收入完成计划进度和同比增幅均排在全国邮政前列,成为全国邮政的排头兵。如今的陕西邮政,不论走进市局还是县局,硬件设施一流,员工收入大幅度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十多年前的窄长脸饱满了,圆润了,喜气了。走进陕西邮政,你看到的是一张张热情而自信的脸,像一股和暖的风,走进用户的心灵。
走进陕西邮政,感叹高科技的现代化设施和产品,感叹热情周到的服务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最让我们感叹的,是那些走在最前面的人。
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段艰辛的历程。这段路陡峭崎岖,坎坷泥泞。多少人为之探险,为之拼搏,为之奋斗,洒下了心血和汗水。前进的征途上,总有一些人冲锋陷在最前方,为后面的人铺路。
他们是企业的脊梁。
四
半个乡长——刘班虎。
在渭南局一楼大厅的墙上,我看到三位全国劳模邮递员的照片,他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乡邮员王顺友、陕西省大荔县邮政局花城邮政所投递员刘班虎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投递员尼玛拉木。照片上的刘班虎推着载有重重邮件的自行车正在山路上艰难跋涉。他表情凝重,神情专注,“超重”的自行车似乎不堪重负,刘班虎需要用力地往上扛,车子才能继续前进。因为在总局的时候已多次听到他的名字,以及那些感人的事迹,所以大家都希望一堵刘班虎的真容。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10/06/29/d2b4304b4cc44126bd7fb962ed5dd262.jpg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投递员尼玛拉木
站在会议室的刘班虎有些不知所措,脸颊红红的,脖子上渗着汗渍,样子有些腼腆。王局长让他把帽子摘了坐下,他才局促不安地坐了下来。
这是一名普通的乡邮员,每天往返近60公里的山路,担负着段家乡南片9个村共48个组村民的用邮工作。花城邮政所地处旱塬山区,这里坡大沟深,是全县27个乡镇中经济最落后、地理位置最差的乡镇,乡邮投递工作尤其艰苦。每投递一次邮件,行程56.4公里,要翻越6条沟,跨过3道梁,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短短3年时间曾吓跑了5个人。然而刘班虎却硬是凭借自己的坚强意志战胜了各种困难,20年如一日,成为段家乡的“活邮局”和“半个乡长”。有人计算过,他走过的路,相当于绕地球 8圈多;送过的邮件,能装 200多辆解放牌卡车;穿坏的鞋,多达几百双。 在乡民的眼里,他不仅是“活邮局”,还是村民的采购员和信息员。他车上的邮包里,常年装着针线、糨糊和各种单据、复写纸、邮票、信封等,可以随时办理基本的邮政业务。老百姓看见他像亲人一样热情,除了托付他买种子、买药、采购生活日用品、办事,还经常让他在邮政储蓄银行给自己存款。存款的时候,有些人甚至钱也不数,条据也不要,刘班虎坚持要打条据。多年来,他给老百姓办事,从未出过差错。刘班虎常说的一句话是:“邮递员就是服务百姓的工作。只要是群众交给我的事,我决不能让他们失望。”正是他的这种热情和真诚,不仅换来了乡亲们的爱戴和信任,也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005年,刘班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陕西唯一的全国劳模邮递员。
最美的邮花——席秦娟
眼前的席秦娟个头不高,清秀娟丽,温文尔雅,怎么看都难以和“搬运工”划上等号。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身子单薄的漂亮女孩,硬是凭着倔强和冲劲,凭着在省级行业比武中的优异成绩,由C类员工晋升为B类员工,成为陕西邮电转运工学习的榜样。
然而就是有这样一群不服输的人。他们凭借超人的毅力,勤学苦练,提高业务本领,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席秦娟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大家都知道,邮件搬运工作劳动强度很大,干这种活的都是身强力壮的男性。一件邮件重则50多公斤,轻的也有十几二十公斤,特别是火车邮件转运,除了劳动强度大,还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许多小伙子都内心畏惧,不敢轻易上阵,或者干了一段时间叫苦连天,要求给自己调岗位。然而这个叫席秦娟的姑娘就不服输。2004年的一天,她中专毕业后,勇敢地来到西安火车邮件转运局,成了一名邮件转运工。第一次接车,邮件还没有卸完,火车已经徐徐启动了,同事们迅速跳下了火车,席秦娟心里发慌,怎么都不敢跳。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结果她和剩下的邮件被一起拉到了距离西安200多公里的宝鸡站!
这件事情对席秦娟的震动很大,许多人都以为她会退缩,席秦娟没有退,而是每天和师傅们一起在站台上和时间赛跑。那些邮包又大又重,尘土飞扬,干一会便汗流浃背,衣服紧紧地粘在身上,缛得人难受。男同志劝她歇歇,她不理。靠着一股韧劲和拼劲,席秦娟练就了非凡的身手,几十公斤重的邮件总包也能快速地装卸。2005年,转运局举行技术比武,她参加了比赛,进入了前三名;2009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决定举办全国性的业务技术大比武,陕西省邮政公司首先进行选拔赛,席秦娟以优异的成绩入选。
席秦娟的家庭条件非常好,家里并不缺她挣的那俩钱。然而她就是喜欢这份工作,喜欢陕西邮政。
感动中国的邮递员——乔豫民
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是在《华商报》上。报道称,一名普通的邮政分拣员,月薪3000元,却每月拿出2600元照顾7个残疾病人。这些残疾人与他素不相识,毫无瓜葛,乔豫民却像照顾亲人一样对待他们。“他用自己的行动默默的将大爱传递,将真诚奉献,用爱心书写了一篇篇闪光的感人事迹。”
乔豫民的家庭并不富裕,一家三口租住在不足60平方米的旧房中,条件简陋,甚至吃着从食堂捡回的剩馒头。每月自家开支仅数百元,每周却要资助7个残疾病人400元的生活费,几年来如一日。
这7个人年纪都比较大,他们或因双腿肌肉萎缩不能走路,或因脑梗、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或者打工时从高处坠落摔断腰和腿,靠拐杖支撑身体……他们是不幸的,却是万幸的。
2010年,乔豫民被推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他的大爱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民众。乔豫民做了我们许多人能够做而没有做的事。然而他的经济能力毕竟有限,希望我们有能力支助的人能够伸出援助的手,从乔豫民的手中接过这个接力棒,把爱心火炬继续传下去,让蔚蓝的天空更加透亮,让红色的党旗更加鲜艳;让大爱的心逶迤蔓延,让绿色的风浸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