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报告文学4)

标签:
高鸿作家采风铜川煤矿杂谈 |
三、煤海里创造人生的辉煌
“追寻着太阳开采光热……煤海里创造人生的辉煌,无怨无悔,让青春在奉献中闪烁,燃烧希望,让理想在汗水中收获……”
这是王石凹煤矿的矿歌。铜川矿务局有矿歌,然而每个矿还有自己的矿歌,就像他们的企业文化,理念上都很一致,但细节上却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王石凹煤矿位于铜川市东郊12.5公里处的傲背山下,是我国“一五”时期有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1957年开工建设,1961年11月建成投产,是当时西北地区第一座最大的机械化竖井。1968年矿区成立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反修煤矿”, 1972年恢复王石凹煤矿矿名。王石凹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投产至今累计生产原煤4200多万吨,上缴利润2亿多元。全矿现有职工家属2.4万人,在册职工3056人(最多时7000余人),离退休职工3874人,有13个采掘辅助单位,21个科室,拥有现代化的安全生产监测、监控、调度系统。矿井曾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职工生活福利管理和设施达标单位、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省企业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民生工程方面投入8000多万元,兴建居民楼48栋,入住2456户。2009年被全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评为“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第七批“全国煤炭系统文明煤矿”称号。在王石凹矿的南边有个小山包,人称鳌背山。山形圆圆的,神似前行的大海龟。传说大海龟的精灵为鳌,把字部首加一取舍,变为傲背山,是一块风水宝地。截止2011年5月,王石凹煤矿已经实现1000多天无事故!
来到王石凹煤矿的时候下着蒙蒙细雨,空气温润,凉丝丝的,透着阵阵清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醉人的绿。沿着盘山公路逶迤而上,路边的牌子上写着“一山一世界,一水一行云;傲背起长虹,洼地聚精神”的语录。一颗古槐傲然挺立,昭示着一种文化的延伸。绿色环抱中的煤矿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静静地候在那里,等待着客人的光临。
矿长解耀明,矿工出身,煤矿工作30年,先后在桃园矿、金华山矿等当生产科长、副矿长,熟悉所有的工种。他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为人豪爽仗义,一看就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书记杜进良,陕北人,1972年4月从黄陵店头煤矿调到这里,一干就是40个年头,把青春和终身都奉献给了这里。杜书记说,来王石凹,我先后搬了14次家,跑遍了全矿的54家厕所!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是熟悉的,也是亲切的。他说,从自建房到做副书记分的40平米的房子,没有厕所,没有暖气,两天供一次水。常常是晚上搬家,白天上班。其实那时也没什么家当,一个架子车就行了。工人大多数都住在自建的土窑洞或牛毡房里,他们整天在井下挖煤,家里却烧不起煤,有的人于是就去偷——想起来,真是很无奈啊!现在,大家都住上了有气有暖的单元楼,再也不用烟熏火燎地烧煤了。“你看那一排排白色的楼宇,就是职工家属区。已经有近3000户人入住了。”杜书记指着半山腰上的房子给我们看。
“这届领导班子干实事呢!矿上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2岁的退休职工赵鸿宾由衷地感叹。
赵鸿宾1959年从河南调入甘肃农牧场工作,1967年5月调入王石凹煤矿,在井下挖煤,后脚受伤上井。
“我在煤矿40年,不亏!王石凹煤矿原来的条件很差,井下设施不完善,工资发不开,职工住在土坯房里,天阴下雨就漏。我家原有大水缸,装九桶水,山下拉一回水吃一个礼拜,很不方便。宋局长上任后,企业变化很快,生产上去了,工资大幅度提升,井下工人月工资达到6000多元,比原来一年挣得还多呢!去年开始上水改造,通气、通暖,从从金锁关引来自来水,24小时供水。矿领导对职工的生活很关心,群众反映问题及时解决,从来不拖拉。去年冬季靠楼头的房子温度上不去,领导知道后就给增加暖气片;今年春季倒春寒,矿上延长供暖一个月,但收费却没变。这个矿退休职工4000多人,加上辅助单位五、六千人,矿上领导对老同志很重视,我们有老年活动中心,今年又新添置了十几张桌椅。现在这么好,我们都很满足。大家都说要好好活地下去,多看看国家的变化啊!”赵师傅激动地说。
姜传武是综采二队副队长,省级劳动模范。他说:“陈家山矿难后,局里大幅度增加安全设施。以前口号多,现在讲究实干,管理前移,细化到每个工作环节。我自己每月下井20多个工作日,矿长隔几天就能在井下见到。我们看见他,心里就踏实了。”
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地理信息系的马丽现在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办公室副主任。她今年27岁,廊坊人,男友是她的同学,机械专业,2007年底招聘到王石凹煤矿动力科。两人不畏艰苦,扎更边远地区煤矿,成为新一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我是2008年来到矿上的。来之前一无所知。印象中的煤矿很艰苦,来了后没想到环境这么好。初到第二天,王石凹雨后天晴,空气特别清爽,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铺了进来,外面传来阵阵鸟儿的喳喳声,感觉很浪漫,特有诗情画意!而最终让我们决定留下的是煤矿工人的热忱和朴实,他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了我。刚来的时候,我在选煤炉干了四个月,在传输带上拣煤矸石,煤屑无孔不入,一会儿全身一层黑,带两层口罩都不管用,一天下来,口鼻都是黑的。这样的环境,工人们还很乐观,他们边干活边说笑,对我的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我调到宣传部管网站,写一些新闻报道。矿上非常重视培养年轻干部,年轻人每年都有外出培训的机会。我们都是从外地来的,这里没亲戚,没朋友,但矿区领导非常重视人才,提拔我当副科长待遇的副主任,并给我分了一套单元房,每平米400元的价格,非常便宜。我们提倡快乐工作,体面生活,把文化融入到每个职工的思想中去,用文化管理企业。发扬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倡导:领导是一颗星,骨干是一颗钉,党员是一面旗,职工是一颗钉。发挥星和旗的号召力,让每颗钉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铜川矿这几年的巨大变化,与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分是不开的。”马丽动情地说。
“这里毕竟是山区,你有没有想过跳槽?”我问。
“没有。王石凹虽然是山区,但这里山美,人美,矿区现在的效益又这么好,领导对我们很关护,谁愿意离开呢?”马丽掩不住一脸的自豪,笑得那么灿烂。
是啊,这么好的企业,谁舍得离开呢?
这次来矿区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到井下看看。我提出这个问题,解矿长爽快地答应了,并说要陪我下去。下井前要换衣服,从里到外都需换。因为我们身上的衣服含有化纤,易燃。在职工澡堂,我们把衣服褪下来,原想着一定有什么柜子的。谢矿长说手机、手表随便放,衣服就搁沙发上,没事的。看着进进出出的人,我有些纳闷。因为衣服里还有现金。解矿长察觉了我的犹凝,他很坦陈地告诉我,这里是安全的,你放心吧!
从澡堂到井口有一段长长的通道,是全封闭的。外面淫雨霏霏,里面却暖烘烘的。解矿长说,这些设施是后来才建的。以前工人下井,都是在露天处等待。通道的墙壁上,全是关于安全警示:“安全是父母之所愿、妻子之所依、子女之所盼、家庭之所靠、企业之所系”、“安全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安全影响一切。”谢矿长说,在矿区,安全就是天啊!我们的安全理念是:“没有安全就没有职工的家庭幸福,没有安全就没有干部的政治生命,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稳定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煤矿的经济效益——安全就是幸福,安全就是效益啊。”
是啊,安全是煤矿的命脉,是治矿的根本。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煤矿,即使有了效益,那也是短暂的,不义的。生命值得尊重。一场矿难,粉碎了多少个家庭,撕裂了多少人的心啊!
我们来到井口,合影留念。对他们,这只是每天工作的一部分。矿区要求每位矿长每月最少下井八次,跟班五次(与工人同上同下),而他们往往会有十多天是在井下度过的。井口黑洞洞的,渗着一股阴气。想想就要钻进四百多米深的井下,深入地球内部——些许期待,些许激动,也许还有一丝丝的恐惧。因为我听外甥说,以前矿上曾发生过墩罐现象,里面的人可想而知。解矿长似乎读懂了我的眼神,他说高作家放心,咱们的罐笼有四根铁链保驾,即使发生意外,还有应急措施,罐笼是不会掉下去的。随着哗啦一声响动,罐笼开始下滑,越坠越快。耳边的风在咝咝地吼,耳膜有些鼓胀,麻麻的,像飞机起飞时的感觉。原想,四百多米的距离,需要走一段时间呢,谁知随着罐笼速度的减慢,我们已经平稳地下来了。
井下的世界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主巷道的地面上铺着大理石,弓穹全部用铝塑板封闭,两面的墙壁贴着瓷片,在灯光的辉映下熠熠生辉——这哪是井下隧道?分明是地铁站啊!旁边的中央电机房是自动感应的,用手中的矿灯一照便徐徐打开。里面的办公室和地面无异,少的只是窗户。办公室的桌上有一个鱼缸,几条金鱼在快速地游动着,感觉有些兴奋。工人说这几条鱼是去年七月份下井的,已经活了快一年了。金鱼是娇气的,一般环境下生活不了多久。我曾给家里买过多次,都没有养活。看来井下的通风是非常好的,氧气十足。这生命虽然微小,但昭示着一种健康向上的活力,一种乐观的生活情趣。生命是值得尊敬的,无论它在哪里,我们都要想办法去保护。希望几年后我再来这里,依然能见到它们。
主巷道的风很大,冷飕飕的。解矿长告诉我,这是正常通风,可以不使瓦斯聚积,煤尘飞扬而造成爆炸。巷道边搁置着一些绿色“植物”,有点像秦岭隧道里的风景,矿工在井下看到它们,心情会感到非常舒适的。主巷道旁,不时有一些支巷,有的是废弃的井道,有的是运输的道路。顺着一个斜井往下走,转过弯,灯光变得渐渐暗淡起来,最后就没了。而隧道也变得越来越窄,顶端坑坑洼洼,滑溜溜的,渗着水珠。黑暗向里面无尽地延伸着,延伸着。突然想起了小时候钻地道时的情景,几个小伙伴打着火把走着走着,火就灭了,我们吓得哇哇大叫,哭着喊着往外跑。那个地道只有一个出口,很容易就出去了。那么,如果此时我手中的矿灯没电了,解矿长又不在身边,会怎么样呢?那么多的弯道,那么多的岔口,我会迷路吗?肯定会的。迷路了怎么办?他们能找到我吗?或者前面突然塌方,一个人在井下被困几天几夜,神经会不会错乱?会不会绝望……不想了,越想越觉得害怕!也许,即使我迷了路,他们也会有办法找到我的。
井下是矿工的世界,到处都是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解矿长一边陪我看,一边检查工人是否按标准要求工作,同他们交谈。他说:“我们的标准化理念是:全员学标准,事事有标准,人人懂标准,处处达标准。”有些地方光线很暗,看不清人,但通过声音,他们很快就会辨别出矿长的声音来。
我在井下待了约两个小时,还想去工作面,矿长说太远了,十多里路呢,怕我吃不消。我们于是就乘着罐笼上来了。
这是一次特别的体验,非常特别。也许是太兴奋了,那天晚上我喝了很多酒。写了很多字,具体内容,有些还是第二天看网站报道,才知道的。解矿长一再叮咛,你们作家搞创作,这是一块好地方。你们来,我提供食宿,一律免费。路遥当年就是在鸭口煤矿采风,在陈家山煤矿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你们多写写咱煤矿职工,他们在几百米深处采集温暖,发光发热,把自己和子孙都奉献给了煤矿,一辈子无怨无悔。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啊!